中国基层网讯(通讯员:宗英晓)在陕西省志丹县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上,阳光洒向沟壑梁峁,也照进了农家的院落。这里,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关乎五万农户切身幸福的深刻变革。变革的载体,是一张看似普通、却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幸福卡”的惠农“一卡通”。这张小小的卡片,承载着志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金融之力助推乡村振兴、服务百姓民生的千钧重任,其将宏观的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转化为微观、生动、温暖实践的精彩缩影,更是在“党建+金融”旗帜引领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书写担当的动人诗篇。
志丹联社工作人员向客户介绍惠农“一卡通。
党建领航,合力破题:从“急难愁盼”到“幸福卡”落地。故事的起点,并非源于宏大的蓝图,而是植根于一份责任,以及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深切回应。
在过去,涉农补贴资金“政出多门”、发放渠道不统一,管理部门各管一端,农户手里攥着好几张卡,哪笔钱到了哪张卡,常常是一笔“糊涂账”。这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不便,更因信息不透明,埋下了邻里矛盾和政策误解的种子。面对这一基层治理和金融服务共同的难点、堵点,志丹联社党委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主动担当。
“党建+”凝聚合力,向难题发起总攻。联社党委深刻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单靠金融机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于是,一场以“党建+金融”为总抓手的惠民实践拉开了帷幕。联社党委主动与县委、县政府、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紧密对接,多次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将打通惠农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共同的攻坚目标。各方思想统一、行动同频,要以一张卡为载体,整合资源,实现补贴资金的“阳光发放、精准直达”。
永宁镇惠农“一卡通”清理规范推动数字赋能服务乡村振兴启动会。
“土办法”夯实根基,用脚步丈量民情。实现“一卡通”的前提,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县、精准无误的农户信息数据库。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面对农户居住分散、信息变更频繁、部分老人不熟悉现代通信工具等现实困难,志丹联社没有畏惧,他们选择了最“笨”却最可靠“土办法”。在联社党委的号召和组织下,一支由党员业务骨干带头,联合镇干部、村支书、财政专员组成的“联合工作队”诞生了。他们精准校对,邀约规划,挎着移动金融机具、带着登记册,开始了“挨家挨户、面对面”的信息核对工作。山峁再高,挡不住他们的脚步;沟壑再深,隔不断他们的真情。
“大娘,我们是信用社的,来跟您核对一下信息,以后政府给您的补贴都打到一张新卡上,就方便啦!”“老弟,你家一卡通办了吗?以前好几张卡,以后这一张就管全部了!”
这本厚重的农户信息登记册,在村委巷道、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一页页填满。工作人员一笔一画,录入、核对、更新,为全县五万农户构建起精准的“金融档案”。这本土册子,记录的不仅是姓名与账号,更是党组织对群众“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通过党建联建共建机制,他们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从口号变为行动,为“幸福卡”的顺利推行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三步走”稳扎稳打,让幸福循序渐进。基础信息核实了,如何平稳、高效地将这张卡推广开来,并让它真正被群众接受、用好,是另一个考验。志丹联社党委审时度势,制定了科学务实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首选社保卡,实现“无感”绑定。他们选择以农户人人皆有的社保卡作为基础账户载体进行功能升级。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户重新办卡的麻烦与疑虑,实现了业务的平稳归集,为后续功能扩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步,培养习惯,实现“有感”体验。卡片统一规范只是开始,关键是要用起来。联社组织了大量“田间地头的金融课堂”和村委“板凳会”。工作人员用最朴实的方言讲解:“以后啊,耕地补贴、退耕还林钱,都从这张卡里走,清清楚楚!手机拿起来一看,免费短信‘叮咚’一响,你就知道钱到了。卡里还给大家备了一笔‘家庭备用金’(信用额度),春耕买种子化肥、家里有个急事,再也不求人!”他们手把手地教农户使用手机银行查询、办理医保、养老保险的代收代缴,让农户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使用”,亲身感受到“一卡在手、办事不愁”的方便。
第三步,全面赋能,实现“幸福卡”蝶变。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幸福卡”逐步实现功能升级。它不再是单一的补贴发放通道,而是集财政补贴、信用贷款、生活缴费、现金存取、转账支付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成为农民心中期盼的那张 “幸福卡”“明白卡”。
从解决“急难愁盼”的初心,到党建凝聚的合力,再到“土办法”夯实的基础和“三步走”的稳健策略,一张小卡片,承载的是志丹联社服务“大民生”的系统性思考和坚定决心,是党委、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连心桥”,是凝聚各方力量、解决民生难题的生动象征。
田间课堂与上门服务:“五篇大文章”的乡土实践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五篇大文章”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答案不在厚厚的文件中,而在志丹县充满烟火气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
在村部集中办理惠农“一卡通”。
科技金融的温度:营业厅里的“慢”与“快”。
在志丹联社的基层营业网点,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一幕:年轻的员工俯下身,凑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边,手指着手机屏幕,耐心地讲解:“叔,您看,点开这个‘手机银行’,再点这里‘我的账户’,钱到没到,一眼就看清了!以后就不用专门跑来看啦。”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指略显笨拙地跟着点击,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这看似“慢节奏”的“手把手”教学,恰恰是金融科技最具人文关怀的“快发展”。志丹联社让冰冷的科技拥有了服务的体温,让“好明白”成为农民享受金融服务的首要获得感,真正将数字鸿沟变为信息坦途。
普惠金融的广度:村委大院里的“板凳会”
“乡亲们,静一静!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说说咱们手里这张‘幸福卡’……”在村委大院的树荫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会”正在进行。信用社的员工、镇干部、村支书与乡亲们围坐一圈,没有讲台,没有话筒,用的是最朴实的方言,讲的是最接地气的政策。
“以后政府的各项补贴,都从这张卡里走,明明白白,谁也错不了!而且,联社还根据大家的信用情况备了一笔‘家庭备用金’,就像家里有个‘钱匣子’,遇到春耕买化肥、娃上学、家里有急事,就能申请使用,关键时刻,这就是‘及时雨’!”金融服务不再遥远地悬在云端,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在了大家的板凳上,拉家常、解疑惑,实现了“好方便”的承诺。
养老金融的深度:翻山越岭的“上门服务”
在志丹的深山里,居住着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志丹联社的红马甲流动服务队,用脚步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工作人员提着移动展业设备,走进农舍,为卧病在床的老人办理激活业务;他们利用午休间隙,在田埂上席地而坐,为忙碌的农户完成信息登记和验证。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夜色中手电筒射出的一束束光芒——为了不耽误农时,他们常常踏着星光,走村串户。“白天乡亲们下地干活,我们就晚上来,多跑点路不算啥。”一位浑身沾满尘土的信合员工憨厚地笑着说。这份执着,是对特殊群体最深刻的关怀,写下了“好周到”的感人篇章。
数字金融的广度与韧性:连接亲情的“视频连线”
数字金融的魅力,在于能够跨越山海。针对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家中留守老人办理业务不便的情况,志丹联社创新服务模式,利用微信视频等工具,开展“远程银行”服务。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可以通过视频与信用社工作人员、家中父母三方连线,便捷地完成信息确认、业务授权等流程。
那一则则免费的到账短信提醒,像一只看不见的温柔手,及时抚平了家人对补贴发放的焦虑。“妈,短信来了,补贴到卡上了,您放心!”一个电话,一句安心。这张“幸福卡”,连接的不只是资金流转,更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与托付终身的信任,赋予了农户“好信用”的底气与“好安心”的踏实。
“五好生活”与振兴图景:小卡片托起大民生
志丹联社的“小举措”,之所以能惠及“大民生”,关键在于它始终秉持着一份“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他们没有将“五篇大文章”当作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将其分解为一次贴心的上门服务、一次手把手的教学、一条及时的短信、一笔雪中送炭的信用额度。当所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汇聚一堂,产生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滋养乡村的甘泉。
以往因补贴发放不清、到账不及时而产生的矛盾,如今悄然冰释。因为每一笔账目都清清楚楚、有迹可循,阳光操作带来了基层的和谐。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安心了,一条短信,就让他们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当农户在春耕生产急需购买农资,或遇到突发疾病等急难情况时,那张卡背后配套的信用额度,提供了“雪中送炭”般的支持。
这张“幸福卡”,最终将服务过程中的“好明白、好方便、好周到、好信用”汇聚成了老百姓心中最大的民生福祉——“好安心”。它托起的,是农民们稳稳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五好生活”,正是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战略在志丹这片黄土上,结出的最生动、最温暖、最饱满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