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着万千百姓的生活冷暖与幸福质感。面对日益多元复杂的民生诉求和治理挑战,如何将服务的温度精准送达“最后一米”?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正以其强大的组织穿透力与服务亲和力,成为破题的关键一招。通过将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网格紧密融合,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服务前移,让治理的“绣花功夫”体现在每一个小区楼栋、田间地头。
网格虽小,联通万家;党员虽微,情系百姓。网格化管理将庞杂的基层空间科学划分为更小治理单元,而将党组织嵌入网格、党员编入网格,则如同在治理“神经末梢”注入了强有力的“红色引擎”。这不仅是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更是治理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服务关口前移的战略性变革。当党员在网格中亮身份、作表率、担责任,服务群众的精准度与响应速度便实现了质的飞跃。
党员下沉,化身服务“生力军”。推动党员干部常态化入网进格、包联网格,是打通服务“最后一米”的核心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办公室,深入网格一线,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上门服务”,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要建立党员责任区、先锋岗,引导在职党员“双报到”,认领服务项目,积极参与社区(村)治理与服务。唯有党员身影在网格中随处可见,党的关怀才能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千家万户。通过党员“走街串巷”、“敲门入户”,精准掌握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等动态信息,建立民情台账,才能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资源整合,打造服务“综合体”。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要依托网格党组织,整合辖区内各类服务资源(如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站、志愿者队伍、物业公司等),打造“一站式”网格服务阵地,提供党务、政务、生活、法律、健康等综合服务。要建立网格议事协商平台(如网格议事会、楼栋恳谈会),引导居民共商共议网格内的公共事务和身边难题,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要推动“吹哨报到”机制在网格层面高效运转,网格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问题,由网格党组织及时“吹哨”,上级党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力量迅速响应、“报到”解决,形成高效的问题解决闭环。
聚焦急难,提升服务“满意度”。服务是否精准有效,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网格化治理的优势在于能够敏锐感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建立快速响应的诉求收集和解决机制,对于网格内发现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环境问题、生活困难等,力争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要突出服务重点,对网格内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困难家庭、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提供精准帮扶和关爱。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网格服务成效的根本标尺,通过满意度测评、意见反馈等方式,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
当党的组织力量深深扎根于网格,党员干部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服务资源在网格高效聚集流转,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在网格内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化解,基层治理便真正实现了重心下移、服务前移,党的温暖关怀得以精准投递至每一个治理的“微细胞”中。这种“深耕细作”的治理模式,正是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生动实践和必然要求。(李鹏飞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