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当“微信群”遇上“大喇叭”: 基层治理的“新”与“旧”

2025-10-29 17:19:3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清晨,村里的“大喇叭”准时响起,播报着天气预警和社区通知;几乎在同一时间,各村微信群里,同样的信息正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快速传播。这一幕,已成为当下许多村里的日常图景。当高效的“微信群”遇上传统的“大喇叭”,这并非一场“新”与“旧”的替代,而是一次基层治理智慧在现代社会的生动融合。

有人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群、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理应成为绝对主角,“大喇叭”、公告栏等传统手段已显过时。然而,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其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村里,既有熟练使用手机、随时在线的年轻人,也有不怎么看微信、更信赖熟悉声音的老年人。一次成功的防汛通知,既需要微信群的“秒传秒达”,确保年轻上班族能及时收到详细指引;也离不开“大喇叭”的循环广播,提醒那些习惯散步、在家听广播的老人们做好防范。“新”工具追求的是效率和广度,而“旧”工具守护的则是包容与温度。

这种融合,更体现了基层工作者“精准施策”的务实精神。处理一件邻里纠纷,调解员可以在微信上先行沟通,了解双方诉求,提高效率;但最终化解心结,往往仍需一场面对面的“板凳会”,依靠的是线下走访观察到的表情、语气和人情味。发布一项新的医保政策,可以通过小程序生成清晰的图解,方便居民自学;但对于政策中的关键点和变化,在公告栏张贴盖章文件,或由网格员拿着宣传册上门讲解,则赋予了政策更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线上沟通高效便捷,利于信息传递;线下走访扎实厚重,善于凝聚人心。聪明的基层治理,从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根据事务的性质和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最适宜的“工具组合”。

因此,“微信群”与“大喇叭”的相遇,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服务人民”的实践探索。它们共同构成了基层治理的“双轨”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不失真、不丢人。这提醒我们,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绝非简单地用新技术淘汰旧手段,而是要以“人”为本,实现工具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是“智商”与“情商”的双重提升。当“新”与“旧”不再对立,当数字浪潮与人文关怀交织,我们看到的,正是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温度的社会治理新图景。(南山嘴乡 王雨萱)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