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这个医保政策就是这么个理儿,咱家的事儿您就甭操心啦!”一句地道的方言出口,原本眉头紧锁的老奶奶顿时眉开眼笑。这样的场景在基层工作中并不少见。为什么干部说“土话”能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信得过?这其中藏着基层治理的大学问。
方言土语,看似“土”,却是打开群众心扉的“金钥匙”。在部分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听来,普通话虽标准却显得生分,官方表述虽准确却难免隔阂。而一句熟悉的乡音,瞬间就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这说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愿意俯下身子、融入其中的态度。
记得有位刚到村里的年轻干部,第一次用普通话开群众会,台下反应平淡。后来他硬是学会了当地方言,虽然闹过把“施肥”说成“撒盐”的笑话,但乡亲们反而觉得这个“后生”可爱、可亲。当他操着不太流利的方言讲解政策时,群众听得格外认真,互动也越来越热烈。另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解释环境整治,群众一脸茫然;换成“咱们一起把房前屋后收拾利索,养成好习惯”,大家立即心领神会,纷纷响应。
“话风”连着作风。善用群众语言,本质上是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干部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仅要听懂群众的“话中意”,更要理解群众的“话外音”。当干部能用地道的方言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解纠纷时,沟通的桥梁才真正搭建起来。
当然,强调说“土话”并非否定规范用语的重要性,而是倡导一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沟通智慧。在正式场合使用规范语言,在深入群众时善用民间语言,这种“双语能力”正是新时代基层干部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一句贴心的“土话”,胜过千言万语的官样文章。当越来越多的干部掌握了这把“沟通密码”,愿意并且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交流互动,那么政策落地就会更顺畅,干群关系就会更融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毕竟,最有效的沟通,永远始于心与心的同频共振。而这共振,往往就从一句熟悉的乡音开始。(南山嘴乡 王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