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事业单位招聘公告相继发布,作为选拔公共服务人才的核心渠道,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仅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窗口。一位资深人事管理者的感慨道出了关键:“公开招聘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好事办好贵在‘公开’二字。”然而近年来,河南新蔡、内蒙古包头、河南汝州等地曝出的“萝卜岗”“因人画像”等乱象,却让这份公平备受考验,也警示我们:招聘之要,唯“公开”不破,筑牢全链条防线,方能守护招聘公平的生命线。
公开招聘的价值,早已超越“选贤任能”的表层意义。它为求职者搭建了平等竞争的平台,让寒门学子有机会凭借实力跻身公共服务领域;为事业单位注入了优质人才“活水”,推动岗位管理、考核激励等配套制度迭代升级;更以制度层面的公平公正,筑牢政府公信力的根基,为社会传递“凭能力立足、靠实绩出彩”的价值导向。正如“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论断,在招聘工作中尤为凸显——条件公开破除信息壁垒,过程公开压缩暗箱空间,结果公开保障权利救济,“三公开”共同构成了招聘公平的铁三角。
遗憾的是,“萝卜岗”等乱象仍不时侵蚀招聘公平的土壤。河南新蔡县招商服务中心近期因岗位专业设置引发质疑,虽迅速致歉并调整为“专科及以上、不限专业”,还责成纪委监委调查,但其暴露的“因人画像”隐患并非个例。2025年1月,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岗位条件与2023年遭举报中止的招聘高度雷同,年龄限制特意从38岁放宽至40岁,让特定人员再次入围,最终被认定“因人设岗”,招考无效且负责人被免职;更早前,河南汝州市疾控中心因违规设置报考条件,导致41名已录用人员被清退。这些案例的共性病灶,在于岗位设置脱离“干什么、考什么”的核心原则,沦为少数人“量身定制”的工具,既剥夺了多数求职者的机会,更透支了政府公信力。
守护招聘公平,绝非“事后致歉整改”就能根治,必须以“公开”为核心构建全链条防范机制。筑牢公平防线,首在“源头公开”定标准。招聘单位需结合岗位职责清单开展需求论证,对招商服务等侧重综合能力的岗位,坚决取消过度专业限制;对确需专业门槛的岗位,需经集体审核并公示论证依据,必要时引入第三方评估,从根源杜绝“精准画像”。新蔡县将争议岗位调整为“不限专业”,正是回归需求导向的正确选择。
筑牢公平防线,要靠“过程公开”强监督。过去部分单位仅公布职位与结果的“半截子公开”,为暗箱操作留下空间。如今必须实现全程“透明化”:招聘公告需多级审核公示,资格审查全程留痕,笔试面试成绩、入围名单、录取比例等关键信息实时公开,像新蔡县那样引入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让每个环节都暴露在“聚光灯”下。唯有让求职者清晰看到竞争全貌,才能让上榜者理直气壮,落选者心服口服。
筑牢公平防线,更需“问责公开”树震慑。监督的威力在于“长牙带电”,对查实的“萝卜招聘”,不能仅取消结果就草草收场。要像包头、汝州案例那样,严格落实问责机制,追究岗位设置、审核把关等环节相关人员责任,并公开处理结果,形成“不敢乱为、不能乱为”的刚性约束。同时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考生反映的问题快速核查、及时回应,让监督形成闭环。
公众对“萝卜岗”的高度敏感,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深切渴求。事业单位招聘的公平性,直接影响人才队伍质量,更塑造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当每个求职者都相信“努力终有回报”,当招聘简章不再藏着“隐形门槛”,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凝聚力才能充分迸发。新蔡县的及时纠偏值得肯定,但更期待当地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梳理出岗位论证不充分、审核流程不严等薄弱点,建立长效机制。
公平正义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份招聘公告的字里行间,每一次成绩公示的清晰数据中。从包头的“无效招考”到新蔡的“及时整改”,这些案例反复证明: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规范是最硬的“护身符”。唯有将“事后补救”转化为“事前公开规范、事中全程监督、事后严肃问责”的全链条治理,才能让“萝卜岗”彻底失去生存土壤,让事业单位招聘真正成为“选贤任能”的平台,让每个追梦人都能在公平的阳光下绽放光彩。(唐刘敏 盐亭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