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科技为翼 文化为魂——打造宜居宜业 新型智慧城市

2025-07-25 13:37:5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建设关乎发展全局,更系民生福祉。新时代的城市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底色,以服务为纽带,以科技为引擎,做到协同发力,方能构筑人民向往的幸福家园。

文化赋能,塑造城市独特气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彰显城市气质,关键是系统性构建文化生态。一方面要加强历史文脉保护,重点推进古建筑修缮与非遗技艺活化工程,实施数字化保护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使千年文脉在现代都市肌理中延续生机。另一方面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统筹布局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地标,构建覆盖全域的“十分钟文化圈”,让市民在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高品质文化供给。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素质,常态化举办城市读书节、国际艺术展等品牌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涵养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城市品格。

生态优先,建设绿色低碳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唯有构建多层次的生态治理体系,才能让城市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让钢筋铁骨和自然生机和谐共生。一方面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打造“城市绿廊--街头绿地”绿化体系,通过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口袋公园等形式增加城市绿量,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同时进一步完善共享单车、新能源充电桩等低碳设施,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践行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形成绿色生活风尚。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绿色升级,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同时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建设“无废城市”,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

以人为本,升级城市服务品质。城市服务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关怀与温度。要完善民生配套,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例如聚焦“幼有所育”,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建设社区托育中心,缓解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确保“学有所教”,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集团化办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实现“病有所医”,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加强社区医疗设施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保障“住有所居”,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人才公寓、公租房供给;落实“老有所养”,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科技赋能,绘就智慧城市蓝图。当前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全新机遇。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切实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升级。一方面优化政务服务,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改革,实现90%以上事项“全程网办”,让群众享受“24小时不打烊”的便捷服务。重点推进“秒批秒办”智能化审批,通过数据共享、电子证照应用,将审批时限压缩70%以上。同时,打造“城市大脑”指挥中枢,整合12345热线、网格化管理等系统,建立“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提升城市运行水平,推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深度应用,建设智能交通、智慧水务、智慧能源等系统,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维护,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做好新时代城市建设工作,要以群众满意作为落脚点,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治理,切实解决民生实事,彰显人文关怀,传递民生温度,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作者:周姝君)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