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鲁东大学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聚焦吕剧与山东快书两大齐鲁非遗项目,组织当地少年儿童走进长行艺术团驿站,开展多元形式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童言解码:用生活语言架起曲艺认知之桥
志愿者以孩童视角重构知识传播路径,架起曲艺认知之桥。播放吕剧《石龙湾》片段时,他们解读:“吕剧是咱山东人用乡音唱的‘生活歌’,坠琴声像奶奶讲家常的尾音,带着烟火暖”;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竹板声响起,又阐释:“这‘哒哒’声是快书的心跳,高元钧先生用竹板和方言绘就山东豪爽。”动画与生活化比喻交织,让专业术语化作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
竞技启智:以问答接力点燃文化认同之火
“曲艺知识抢答赛”将活动推向高潮。精心设计的问题串起非遗传承密码,如“吕剧的‘声音灵魂’是什么乐器”“哪位大师让快书成齐鲁文化名片”等。问题一出,孩子们踊跃应答,答对者接过“曲艺小达人”积分卡时的自豪,答错者认真聆听补充知识的模样,让这场竞技成为文化传承“接力赛”,筑牢认知根基。
实景铸魂:在岁月印记中深植活态传承基因
长行艺术团驿站的研学环节,让孩子们触摸非遗温度。老戏服盘扣凝结匠人巧思,竹板包浆记录岁月流转,坠琴弦纹跳动艺术脉搏。志愿者拨动坠琴演示其“以声传情”的魔力,传承人结合展品梳理发展脉络,让孩子们明白非遗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血脉”。传承人演奏时,小徒弟即兴演绎,让孩子们看到文字变旋律、知识化技艺的具象传承。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场传统曲艺的“启蒙礼”,更是一次文化根脉的“寻源之旅”。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以青春视角创新传承形式,让孩子们明白非遗与当下生活共生,非遗传承意识终将在新时代土壤里茁壮成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韵永续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