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卷尺哥”走红,党员干部该接好这把“民生尺”

2025-10-27 15:19:4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深圳街头,“卷尺哥”手持一把普通卷尺,两年间穿梭在城市的街巷角落,凭一己之力圈粉无数。他蹲下身丈量凸起的井盖,俯身标注过窄的限宽柱,细心排查危墙隐患,精准指出坡道设计缺陷——这些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经他的尺子一量,都变成了清晰具体的民生问题清单。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反馈的问题平均3天内就能整改,部分甚至“当日清零”,“卷尺指哪,整改到哪”的治理奇迹,不仅让城市更具温度,更向广大党员干部抛出了一道深刻命题:面对群众的“较真”,如何接好这把丈量民生的“标尺”,扛起基层治理的重任?

“卷尺哥”的走红,从来不是单纯的网络猎奇,而是群众对基层治理“精准化”“实效化”的迫切呼唤,更是对党员干部履职初心的深度检验。城市治理千头万绪,摩天大楼的崛起、交通路网的延伸是“显绩”,但群众脚下的井盖、出行的坡道、家门口的围墙这些“微设施”,才是最直接的民生体验。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存在“重宏观轻微观”的倾向,习惯于抓“大项目”“硬任务”,对群众反映的“小毛病”要么“等靠拖”,要么“一刀切”整改,导致“问题没解决,民心先凉了”。而深圳“卷尺哥”的诉求能快速落地,关键就在于当地党员干部读懂了“尺子背后的民心”——社区党员主动上门对接,把零散线索整理成“民生台账”;职能部门党员牵头成立专班,对照台账逐项攻坚,用“马上就办”的行动力,让群众的“吐槽”变成了“点赞”。

“卷尺哥”的尺子量的是设施偏差,党员干部的“尺子”量的是责任担当。基层治理的成效,从来不取决于口号多响亮,而在于党员干部能否像“卷尺”一样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深圳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示范:党员网格员化身“移动探头”,跟着“卷尺哥”学习排查技巧,把专业排查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住建部门党员带着卷尺入户走访老旧小区,既听“卷尺哥”的专业建议,更听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诉求,将坡道宽度从“达标”升级为“舒适”;整改完成后,党员志愿者拿着“复查表”上门核验,确保问题不反弹。这种“群众较真+干部务实”的组合,打破了“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壁垒,让基层治理从“单向输出”变成了“双向互动”。反观一些治理困境,根源往往是党员干部的“尺子”出了问题——要么“刻度模糊”,搞不清群众真正需求;要么“握尺无力”,遇到问题不敢较真,最终让民生问题拖成“老大难”。

对党员干部而言,“卷尺哥”的走红既是参照,更是激励。要接好这把“民生尺”,首先要校准“理念刻度”,摒弃“重面子轻里子”的政绩观,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像“卷尺哥”一样把目光聚焦到井盖、坡道等民生细节上。其次要磨利“行动刻度”,建立“群众点单、党员接单、支部督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让党员干部从“办公室”走到“街巷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解决问题。更要拓宽“参与刻度”,像深圳那样搭建民意直通车,把“卷尺哥”式的民间达人聘为“治理顾问”,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形成“人人关心治理、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

一把小小的卷尺,丈量出的是民生温度,更照见了基层治理的本质。“卷尺哥”的走红,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基层治理没有“旁观者”,只有“责任人”;没有“小事”,只有“民心事”。当党员干部都能主动拿起“民生尺”,像“卷尺哥”一样较真、一样务实,把群众的每一个“小诉求”都当成“大任务”,把每一处“小缺陷”都改成“小幸福”,基层治理必将更有精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愈发醇厚。(唐刘敏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卫生健康局)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