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西南大学光大礼堂内掌声雷动,2025好老师成长大会暨“师元”教师大模型发布会在此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华出版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西南大学)、课堂内外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以“教育向新・与光同行”为主题的盛会,不仅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与AI教育融合,更揭晓了第六届“寻找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年度榜样名单,醴陵市实验小学从全国千余所参评的中小学校中突围,历经初审、复审、线上公示、大众评审与专家终审五重考验,一举摘得“中国好学校”称号,成为本届活动湖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小学校。

更令人欣喜的是,醴陵教育力量此次集体闪耀:该市国瓷街道姜湾学校的王 娟老师获评“中国好老师”,实验小学的刘依柳老师则斩获中国“科学好老师”称号,学校、教师同登领奖台,成了现场不少教育同行热议的“醴陵亮色”。
这所让醴陵人倍感骄傲的学校,究竟藏着怎样的“出圈密码”?答案要从它百年的办学底蕴与深耕多年的科创特色里找。始建于1906年的醴陵市实验小学,前身为县立女子学堂,如今已发展为拥有占地近30亩、2590名学生、149名教师的现代化名校。走进校园,多媒体报告厅、3D创客教室、航模工作室、机器人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课后服务时间里,孩子们或在科创社团里探讨科创制作与发明,或围着编程电脑讨论代码,或在3D创客教室里设计陶瓷、勾勒瓷器,生动的场景恰是学校“活力迸实小,智慧享人生”办学理念的缩影。

作为醴陵市唯一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株洲地区唯一被湖南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科创教育早已成为实验小学的“金字招牌”。该校构建起“学科融合+社团实践+竞赛孵化”的立体育人体系,28个科技社团涵盖趣味编程、3D创意设计、航模、科创探索等领域,1000余名社团成员在这里实现“从兴趣到能力”的跨越。近三年来,学生科技作品拿奖拿到手软:国际奖3人次、全国奖50余人次、省市级奖300余人次。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24年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活动。湖南省16件入围全国优秀作品中,该校独占13件,占湖南获奖总量的81%;2025年株洲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该校丁浩宸等11人夺一等奖,杨韵涵等10人获二等奖;四年级学生陈浩天带着创意编程作品《喜迎建国75周年》站上了省赛赛场,成为醴陵唯一现场参赛选手,延续了去年黄希宇同学以《我在这“醴”》拿下醴陵首个省一等奖的荣光。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优质资源的深度赋能。该校常年邀请科技“大咖” 进校园: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原魁与师生畅谈AI与深海探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王聪生教授带来“能源与环境”科普课;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特级教师谭迪熬教孩子们用“高高山上一株桃”的歌谣记住发明方法。依托“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学生走进科研院所、高科企业研学,把课堂知识变成亲手操作的实验。
师资队伍更是硬核支撑。正高级教师、全国“创新少年培育工程”院士专家指导委员会科创导师余进勇领衔的团队,通过名师工作室、双师课堂打磨教学能力,近三年教师在地市级以上科学教育竞赛中获奖近100人次,形成“名师引领、全员参与”的良好生态。在“双减”政策落地中,学校还研发了《点燃创造的火把》《探究身边的科学》等校本课程,让科创教育融入课后服务,真正实现“减量不减质”。

如今的实验小学,早已不是单一的“科创强校”,它是株洲市名校、湖南省十佳科技创新学校、全国科技创新优秀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近百项荣誉背后,是“五育并举”的扎实实践。“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党总支书记徐德鸿说,接下来学校将建科创体验馆、搭“AI+科普”云平台,还会结合醴陵陶瓷、烟花等产业建“五彩课堂”乡土特色研学基地,通过教育集团带动江源小学、珊田小学等共享资源,让更多孩子触摸科创梦想。
从百年老校到“中国好学校”,从醴陵一隅到全国示范,这所藏着无数孩子科创梦的学校,是你的母校,抑或是你心中的“理想校园”吗?(通讯员 余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