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基层减负与治理现代化探讨

2025-08-21 10:26:1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群众的“最先一公里”。近日,中央出台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干部送来减负的“春风”,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持续为基层减负,是破除形式主、官僚主义的关键,是激励干部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的应有之义。

基层减负的本质,是对治理效能的深度重构。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基层这片政策落地的最终场域,实则触及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最具辩证性的命题——形式主义的表象是工作方法的异化,内核却是治理逻辑的偏差。《规定》的深远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做减法”,而在于通过制度性纠偏,重新校准基层治理的价值坐标。

形式主义痼疾背后,暴露出的是治理链条中目标与手段的严重错位。当考核指标异化为表格台账的堆砌,当工作落实简化为照片留痕的比拼,基层干部就被迫陷入“虚假繁忙”的恶性循环。这种异化现象折射出某些上级部门对治理效能的认识误区——将程序合规等同于工作实效,将过程留痕等同于责任落实。基层减负的要义,正是要打破这种将手段神圣化的迷思,让治理实践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本源。

更深层次看,为基层松绑赋能关乎治理现代化的伦理基础。基层干部既是政策执行者,更是群众需求的感知者。当他们的精力被无谓的事务性工作消耗殆尽,治理系统就丧失了最宝贵的“神经末梢”敏感性。《规定》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在于重新发现基层工作的人文维度——唯有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在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把握政策调整的脉搏。这种对治理主体性的尊重,恰是现代治理伦理的核心要义。

从制度演进视角观察,减负措施的持续性比短期成效更为关键。历史经验表明,形式主义具有顽固的反复性和变异性,可能以新的形态重新占据释放出的治理空间。这就要求减负工作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既要通过权责清单厘清基层职能边界,也要借助数字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既要完善科学考评体系杜绝“痕迹主义”,也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实干创新。这种制度建构的本质,是在治理体系中植入持续自我更新的基因。

基层减负的终极价值,在于重塑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当基层干部能够将有限精力投入到真正创造价值的治理活动中,政策执行就会呈现出更鲜活的实践样态。群众在真切感受政策温度的同时,也会增强对治理体系的认同与信任。这种双向正反馈的建立,远比任何表面政绩都更能体现治理现代化的真谛。从这层意义而言,为基层减负不仅是为干部“松绑”,更是为治理体系“赋能”,为社会活力“开源”。

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从来都是在破解难题中实现螺旋上升。基层减负这场深刻的治理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有为政府”与“有效治理”的时代内涵。当基层工作者告别无谓的负担,整个治理体系才能轻装上阵,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展现出更为磅礴的生命力。这既是破除形式主义的治本之策,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封宇瑄)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