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党建为笔,产业为墨, 绘就乡村振兴共富新图景

2025-09-19 15:47:4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乡村振兴的大地上,正不断书写着一个个生动的发展故事。在河北围场县朝阳湾镇,西红柿不仅长成了富民产业,更诠释了党建引领下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与根本路径。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各地将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党员带头、支部发力,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有效激活了农村经济内生动力,带动大批群众脱贫增收。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原有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产业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引擎。在广袤的基层实践中,党组织发挥着“主心骨”和“领航员”的关键作用,既为产业发展把准方向,又注入持续动力,更凝聚各方力量,使振兴之路行稳致远。以朝阳湾镇为例,党组织主动牵头整合资源、对接市场,将分散的农户和零散产业有机组织起来,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党建始终是产业振兴的核心引领:作为“领航者”,它以政策敏锐和区域洞察指引方向;作为“纽带”,它融通政策、资金与民心,破解发展障碍;作为“引擎”,它激发内生活力,带动群众参与,推动产业与增收深度融合。在党建引领下,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不仅提升了产业组织化水平,也增强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使乡村振兴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事业。党建引领不仅促进经济增长,更培育了本土骨干,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让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美好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共同富裕,体现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产业链作为经济循环的核心脉络,其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与利益共享,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推进实效。从资源供给、生产制造到流通销售与终端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唯有让产业链各环节获得合理收益,使各类参与主体公平分享发展成果,防止陷入“少数环节利润富集、多数环节微利挣扎”的失衡困境,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从愿景走向现实。实践表明,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均衡发展,不仅是夯实共同富裕根基的关键举措,也是释放产业内生动力、提升系统效能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畅通高效的价值传导渠道,以及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将结为“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这既能够有效保障中小主体和一线劳动者的合理权益,也将增强产业链整体的韧性、创新力和竞争力。最终,共同富裕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遍布产业发展每一个角落的温暖实践,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力量。

创新驱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广袤的田野乡间,创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让乡村焕发活力的现实力量。它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发展理念与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在乡村振兴中,创新意味着用新的方式激活传统资源。比如,电商直播让农家特产飞出大山,智慧农业大棚用手机就能浇水控温,乡村旅游加上文创设计,变成沉浸式体验。这些创新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原有的产业焕发新生命,让农民在家门口找到新机遇。创新还带来了发展模式的融合与升级。农民变成“新农商”,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电商平台、文旅企业携手合作,形成“线下生产+线上推广”“田园风光+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的模式。这样既留住了乡愁,又挣来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创新凝聚了人的力量。它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也让老师傅的传统技艺获得新市场。政府、企业、村民各方协同发力,共建共享,形成“有创新、能落地、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可以说,创新驱动让乡村产业走出了一条既有活力、又具温度的发展道路。它不只带来经济的增长,更让乡村生活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具希望——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

党建为笔,产业为墨,已在乡村振兴的辽阔画卷上勾勒出充满希望的发展轮廓。党建引领铸就了产业振兴的灵魂,链条协同彰显了共同富裕的脉络,创新驱动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不息动能。这三者交融共生,不仅书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篇章,更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内涵。未来,我们应继续执党建之笔,饱蘸产业之墨,以更恢弘的格局、更细腻的笔触,绘就一幅更具温度、更富活力、也更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共富长卷,让新时代的乡村真正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家园。

河北承德围场克勒沟镇:李鑫海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