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8日,城市上空的防空警报,总能将人拉回那段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岁月。1931年这一天,日本侵略者铁蹄踏碎东北大地,亡国危机当前,中国人民十四载浴血,十四载抗争,赢回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胜利的背后,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铸就的精神丰碑,这精神至今仍是我们踏平艰难险阻、迈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个体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赤子之心。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嚼着棉絮仍坚守阵地,佟麟阁血洒卢沟桥只为“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无数普通民众也自发组织起来,送粮、参军、传递情报,将“小我”融入“大我”,用每一份微小的力量汇聚成救国洪流。如今,这份情怀已不是战火中的冲锋呐喊,而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与“卡脖子”技术死磕,熬红双眼也要突破封锁;边防战士在零下几十度的哨位上纹丝不动,用胸膛挡住风雪与危险;青年创业者在国际竞争中咬牙坚持,把“中国制造”换成“中国创造”。爱国,从来都是“豁出去”的行动,不是“喊出来”的口号。
伟大抗战精神,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面对强敌永不低头的脊梁。赵一曼面对烙铁与竹签的酷刑,也不吐半个字,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八女投江时高唱战歌,用生命诠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尊严。这种气节,是民族的风骨,更是面对考验时的定力。今天,当我们面对外部势力的施压、多元文化的冲击,正是这份气节让我们始终坚守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如青松般“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不卑不亢、从容坚定,牢牢守住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伟大抗战精神,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直面困难敢于亮剑的勇气。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中将士们“人在阵地在”的誓言震彻云霄,即便装备落后、补给匮乏,中国军民也从未退缩。这份气概,今天依然滚烫,抗疫期间,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逆行出征;抗震救灾时,救援人员冒着余震风险搜寻生命;改革攻坚时,干部们啃“硬骨头”、涉“险滩”、“再难也要往前推”。英雄气概是关键时刻“我上”的担当,是危急关头“不退”的勇气。
伟大抗战精神,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穿越黑暗看见光明的执着。抗战初期,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中国人民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挫折中坚守信念,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用时间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份信念,支撑着我们走过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让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支撑着我们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从“蛟龙”潜海到“北斗”组网。越是艰险越向前,正是这份信念,让我们在复兴路上步履不停。
“知史而明志,鉴往而知来。”不忘过去,才能走好未来,吾辈自强,方能守护盛世。如今,时代的考题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怀爱国之情、立强国之志、行报国之事。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炬,照亮前行之路,在岗位上“扛起来”,在困难前“冲上去”,在目标前“干出来”,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复兴华章。(续月姣 陕西省吴堡县郭家沟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