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认同与自觉践行,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底气。从“法制”到“法治”的一字之变,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的跨越升级,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契合国情的法治建设之路,这份自信既源于历史的积淀,更来自实践的检验,成为治国理政的坚实支撑。
坚定法治自信,根基在“道路”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正确路径,既坚守法治普遍规律,更扎根中国社会土壤。它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让法治建设始终围绕人民利益展开——从《民法典》“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立法温度,到“放管服”改革中法治政府建设的效率提升;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到疫情防控中依法保障公民权利,无不印证这条道路的科学性与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独特优势,正是法治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坚定法治自信,力量在“实践”的实效性。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惠及亿万人民的实践中。过去十年,我国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0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达200余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全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成为常态,司法公信力持续增强。从街头巷尾“遇事找法”成为习惯,到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成为共识;从农民工通过法律援助讨回欠薪,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护航创新,法治已从“纸上条文”变为“行动准则”,实实在在的法治成果,让自信有了最坚实的实践支撑。
坚定法治自信,未来在“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性。中国法治自信不仅源于当下的成就,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土壤。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平等理念;从“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的治理智慧,到“慎刑恤民、天下无冤”的司法追求,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融入现代法治建设全过程。同时,面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挑战,我国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新兴领域立法,以法治创新回应时代课题。这种“守正”与“创新”的结合,让中国法治既保持文化底色,又充满时代活力,为法治自信注入了持久动力。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更需要以法治自信凝聚法治力量。坚定法治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清醒认识中国法治的优势与方向,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完善法治,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彰显法治价值。唯有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念,才能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这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未来的召唤。(磨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