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将人民立场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城市治理的街头巷尾,群众的期盼始终是党员干部奋斗的航向。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为民初心转化为务实行动,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以民为本,要筑牢“倾听民声”的根基。民声是最真实的信号,群众的“心里话”藏着治理的“金钥匙”。社区老人念叨的“养老餐不好订”,务工人员关心的“技能培训去哪找”,留守儿童期盼的“课后托管有保障”,这些看似细碎的诉求,实则是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党员干部当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以“板凳坐得稳”换“情况摸得准”,在庭院恳谈、车间走访中捕捉群众的真实需求,把“群众盼什么”转化为“我们干什么”,让政策制定更贴合民心、更具温度。
以民为本,要锻造“破解难题”的硬功。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纸上画圈”,更要落在“事上见效”。面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利益协调难”,要拿出“一户一策”的耐心;针对乡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梗阻,要探索“电商+快递”的新路径;解决教育公平中的“资源不均衡”问题,要推进“校地合作”“师资轮岗”的实招。正如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守好耕地红线,也要推广智慧农业;守护健康民生既要建好基层卫生室,也要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唯有以“啃硬骨头”的担当破解民生堵点,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以民为本,要永葆“久久为功”的初心。民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线”。有些工作看似“慢变量”,却是群众的“幸福源”。比如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的清扫,而是“常态化”的维护;文明城市建设,不靠“突击式”创建,而需“长效化”坚守。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求“立竿见影”的显绩,多做“泽被后人”的潜绩,把每一件民生小事做细做实,让群众的获得感在日积月累中愈发厚重。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新时代的民生考卷,需要用实干作答、用成效评分。只要党员干部始终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划一艘渡船,以民声为指引、以实绩为标尺,就一定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为民造福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