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基层是各种组织中最基本的直接联系群众的部分,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也是宣传文化工作的落脚点。我们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挖掘本土特色,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文化品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向心力、包容力、创造力,让文化自信与基层沃土“双向互动”,以基层沃土滋养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反哺基层沃土,让文化自信在基层绽放生机活力。
文化向心力,既在内部又在外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也形成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怀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联系,让生活在这片广袤热土上的人们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情感纽带,这就是文化赋予我们的向心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文化向心力在影响本文化背景下的人民的同时,还在持续将影响力散播到周围,吸聚了一批对其感兴趣的外国人,产生了如今互联网上让人津津乐道的“自有外国大儒为我辩经”的视频传播。而这种文化传播后再将文化影响反馈到国内的现象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使漩涡再次加大加深,对于本国优秀文化的自信、自豪将加强,使得文化向心力进一步影响基层。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应该把握住这种向心力,并为之持续注入力量,助力文化向心力蓬勃发展。这种文化工作的投入应该主要集中两方面:一是对内宣传上注意展示共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纽带作用,二是对外宣传上注意展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势。
文化包容力,拥有自信但不自负。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有极大的包容性,夏商时期所谓的“华夏”其实仅仅是指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随着统治疆域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了“华夏”的范畴,这些地区的文化也成了我们古已有之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在历史上,这片土地也不乏被汉族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过,但不同的是,凭借着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力,中华文化则在被外族侵略中不断向前发展,不论是鲜卑人还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后都被同化了,最终让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入了中华文化的大家庭。近代以来,国家危亡之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将救亡图存的希望投向了西方,企图通过西学改造“落后”的本国文化以图自强,但他们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恐怕是他们理解错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是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去深挖中华文化的包容。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不是一昧的接受外来文化,不是丢掉自己的东西换成别人的东西,而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其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惧外来文化可能带来的侵蚀,不惧本国文化可能产生的变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回首百年来的风云激变,中国共产党人何尝不是牢牢把握住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力,交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答卷,用文化自信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今天的世界复杂多变,多种声音交织、多种思想震荡、多种主义盛行,但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还牢牢扎根在基层沃土中,有着文化自信的中国人不惧任何的文化挑战,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而这种文化上的包容也将使得我们的文化如同活水一样,永葆生机活力。
文化创造力,来自人民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传承不是一成不变、保护需要薪火相传。只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让文化一直保持活力。无数根植于乡土的地域文化织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我们的文化,也意味着要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的和风细雨浸润群众的生活,进而唤起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忱。现在,国风流行、国货热销、“国潮”涌动,折射的是消费者的喜好之变,代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传统文化、国产品牌。而这些新产品的出现正是背后有一批生产者敏锐地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是来自历史、来自脚下这片土地、来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可以说,基层的沃土给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的是,这些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文化所带来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机遇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消费的习惯,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在基层沃土赋予文化更多创造力的同时,文化创造力又何尝不是在造福基层呢?
(作者:陈紫薇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玉溪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