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成文化强国,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重要步骤。广大党员干部要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创新动能,抓好“点线面”,在新的起点上,昂扬文化自信,绘就文化强国“新图景”。
聚焦关键“点”,把好“方向盘”。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抓好了这个关键点,文化建设的道路才不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既包含有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加入了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而,它是活的文化,它汇聚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气、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中国人民的力量源。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学深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主动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兴文化”时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性质,让文化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握紧主干“线”,踩实“加速器”。如果说,以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将文化仅仅看作是经济的工具和仆佣,忽视了文化本身的价值,粗暴地将文化贬低为商品。但文化需要人来继承发扬,文化需要产业来倒逼发展创新。诚然,文化不能被粗暴地贴上价格标签,但更不能被当做泥塑木偶供奉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外。广大党员干部要转变思维,主动搭好“戏台子”,扶持文化成主角儿,既要唱响又要唱好,抓好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主干线。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两手抓两手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搭建适合文化领域的人才选拔、培育、激励机制,在发展环境、服务保障、情感接纳上持续发力,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体系充分融合,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赋予文化更多时代表现,也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文化赋能。
拓展社会“面”,打响“组合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从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的修建开放到社区书屋、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遍地开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区到指尖科普的全覆盖推进,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到文化惠民工程的落地实施……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富有活力、自信昂扬。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使命担当,读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打好“组合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将个人梦想自觉融入“中国梦”“时代梦”中。
(作者:陈紫薇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玉溪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