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读懂中国经济: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把握确定性机遇

2025-10-21 16:50:4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发展浪潮奔涌向前,中国力量静水深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前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这一复杂背景下,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人民日报近期连续刊发八篇“钟才文”署名文章,系统阐释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当前态势和未来机遇,为我们读懂中国经济、把握发展大势提供了重要视角。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奇迹。从全球视角观察,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蝶变。2012年至2024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135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提升至17.1%。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绿色转型全面加速,开放水平持续提高。中国以年均6%的增长率,远超3.1%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速,成为拉动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的蝶变不是单一维度的增长,而是发展质量、结构优化和可持续性的全面提升。今日的中国,正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为动荡的世界注入宝贵的确定性。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内在密码。中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党的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理论体系不断创新为发展提供科学指南。战略规划引领与有效宏观调控相结合,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独特优势。从“五年规划”的战略指引到灵活适度的政策调控,中国经济发展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具备应变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成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国的发展始终着眼于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辩证看待当前经济态势。观察当前中国经济,需要坚持两点论,用好辩证法。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形有分化、势在向好、未来可期。应当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不是“齐步走”,不同区域、行业、群体会出现分化,宏观数据与部分微观主体感受存在“温差”是正常现象。对此,我们要全面看待,不能因为部分经营主体感受不好就否定整体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的底盘依然稳固,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新动能稳步成长,创新活力不断释放;风险防控有力有效,民生保障坚实可靠。这些积极因素共同支撑着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盘。

转型升级孕育重大机遇。针对“在中国投资和发展机会变少”的论调,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正为世界各国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这些机遇体现在六大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人才红利、消费扩容升级、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每年培养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丰富的人才储备特别是“工程师红利”,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预计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50万亿元,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更加巩固。

中国经济的确定性优势。在确定性日益成为全球稀缺资源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坚实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体现在多个维度:发展战略的确定性确保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宏观政策的确定性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市场空间的确定性确保未来成长潜力;发展韧性的确定性确保经济经得住风浪考验。中国的宏观政策不为任何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既可信又可靠,为国内外市场主体吃下了“定心丸”。这种确定性,正是中国为全球经济贡献的宝贵公共产品。

包容性发展的中国典范。中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绿色发展,为全球包容性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的发展理念强调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塌陷,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让发展更绿更美更可持续。这种包容性发展模式,为全球范围内解决增长与分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等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现了发展的温度和道义的力量。

开放共赢的中国担当。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表现出鲜明的开放共赢特征。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为世界经济循环畅通提供强大支撑。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中国每年近50万亿元的消费、超过20万亿元的进口规模,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今年上半年,来华外国人入出境数量同比增长30.2%,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正让世界重新认识一个现代、友善、和平、进步、安全的中国。

中国经济充满韧性与活力,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将启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确定的姿态,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信心与动力。深入了解中国,就会坚定相信中国,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机遇的大门始终向世界敞开。(吴堡县纪委监委   王永贞)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