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既要心怀“国之大者”,更要脚踩“田间地头”,把担当、实干、奋斗的精神内核转化为破解难题、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在琐碎繁杂的实际工作中淬炼真本领、彰显真担当。
担当要“敢接烫手山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最先接触基层的矛盾焦点、改革的攻坚难点。面对征地拆迁的“硬骨头”、信访维稳的“烦心事”、突发事件的“急考题”,能否主动向前一步,是检验担当的试金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正是青年干部应有的境界。
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担当体现为“三不回避”:不回避群众的“骂声”,面对群众诉求耐心倾听,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不回避工作的“盲区”,主动认领职责交叉地带的任务,用“我的责任”思维补位补台;不回避发展的“险滩”,在产业转型、基层治理等创新工作中,敢于试错、勇于担责。就像某地青年干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面对居民意见分歧,逐户走访、反复协调,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用行动诠释了“担当不是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干要“多沾泥土芬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干的落脚点永远在基层,在群众的心坎上。青年干部若想避免“纸上谈兵”,就得走出办公室,让鞋底沾满泥土、裤脚带着露珠。王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告诫,揭示了实干的本质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具体工作中,要做到 “三个扎根”:扎根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一线,跟着老农学农活、听村民讲难处,把产业规划做进群众心坎里;扎根街头巷尾,在社区治理中,当“网格员”“调解员”,用“铁脚板”走遍辖区角落,摸清每家每户的急难愁盼;扎根项目现场,在重点工程推进中,紧盯进度表、严把质量关,让惠民政策从“文件”变成群众看得见的“实惠”。
某县青年干部组成“春耕服务队”,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既帮农户解决农机短缺问题,又收集到“灌溉设施不足”的民情,随后推动修建水渠 30 余公里,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的实干,正是“泥土芬芳里藏着工作真经”的生动写照。
奋斗要“善解急难愁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奋斗不是蛮干,而是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才干,在持续精进中提升效能。青年干部面对复杂工作,既要“肯流汗”,更要 “会动脑”,用创新思维破解“老问题”,用系统观念应对“新挑战”。正如古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奋斗的过程必然伴随磨砺,但每一次突破都是成长的阶梯。
在实际工作中,奋斗体现为“三股劲”:啃硬骨头的“韧劲”,比如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台账、逐项攻坚,用 “钉钉子” 精神逐个击破;解新问题的“巧劲”,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像某青年干部开发“村级事务小程序”,让村民办事少跑腿,用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抓落实的“狠劲”,对定下的事一抓到底,比如在惠民政策落实中,跟踪问效、严防“中梗阻”,确保每一分补贴都精准到位。
青年干部的奋斗,终要体现在“群众满意” 的答卷上:当留守儿童有了“爱心课堂”,当空巢老人用上 “智慧养老设备”,当返乡青年找到创业沃土,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正是奋斗最鲜活的注脚。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青年干部的担当、实干、奋斗,最终都要落到“为民办事”的实效上。唯有把办公室的“案头” 与群众的 “心头” 紧紧相连,把理论的 “高度” 与实践的 “深度”有机融合,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让青春在为民服务的事业中绽放持久光彩。(中共佳县县委组织部 任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