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从初到基层的“门外汉”到独当一面的“贴心人”的成长,不是纸上谈兵的“坐而论道”,而是在泥土里扎根、在群众中沉淀、在实践中磨砺的过程,必经“身子沉下去、思想融进去、能力提上来、担子挑起来”的四重淬炼,这既是成长的路径,更是担当的注脚。
身子沉下去,在泥土中扎稳成长的“根”。基层干部成长的起点就是身子沉下去,核心在于“去虚浮、接地气”。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沾满泥点的工作日志”里,藏着比汇报材料更真切的答案,走村串户磨破的鞋底,丈量着惠民政策落地的最后半米。基层干部要放下“干部架子”,不做办公室里的“文件搬运工”,不当群众眼中的“过客”,要主动走出会议室、跳出材料堆,入“巷”识真味,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把身影印在街头巷尾,听懂藏在“家常话”里的真实诉求,摸准基层治理的“痛点”与“堵点”,保证工作方向不偏、措施不虚,为成长扎下深稳的根基。
思想融进去,在共情中筑牢成长的“魂”。少数干部把群众当“工作对象”,开口是“政策规定”,闭口是“流程要求”,看似有理有据,却总隔着一层“玻璃门”,少了些人情味。基层干部要把思想融进去,理解“方言土语”、读懂“炊烟味道”必须要过“三关”。过“情感关”,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事,在“感同身受”中拉近心的距离。过“立场关,跳出“干部视角”,站在群众的立场算“民生账”,让政策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过“语言关”,学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用真诚打破隔阂,让思想与群众同频共振,为成长铸牢有温度的灵魂。
能力提上来,在实践中锤炼成长的“骨”。基层事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群众的需求千差万别,矛盾的化解千头万绪,没有“两把刷子”,再深的感情、再实的态度也难有实效,基层干部须在“万金油”式的岗位上锤炼“精一招”的“真功夫”。面对矛盾纠纷,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沟通力;面对政策落地,练“因地制宜”的创新力;面对资源协调,练“穿针引线”的统筹力。要在“干中学、学中干”,让专业素养跟上岗位需求,让担当有“底气”、干事有“办法”,为成长炼就坚实的筋骨。
担子挑起来,在担当里彰显成长的“果”。“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基层的成长,最终要体现在“敢扛事、能成事”上。从“跟着干”到“主动干”,从“能应对”到“敢攻坚”,是基层干部成熟的关键一跃。铁肩担道义,需要“明知山有虎”的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在承重中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融为一体。基层干部要把担子挑起来,就是要面对防汛救灾的急难险重,敢站在最前面;面对信访积案的“硬骨头”,敢攥紧拳头不撒手;面对乡村振兴的“硬任务”,敢跳出“舒适区”谋新篇,用实打实的成效证明成长,用“干一件成一件”的实绩回应期待。
基层干部的成长,从来没有捷径。唯有把身子沉到最实处,把思想融入群众中,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在担当中彰显真作为,才能长成群众需要的“顶梁柱”,成为能担起时代重任的“实干者”。(续月姣 陕西省吴堡县郭家沟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