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十年,在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如同春潮涌动,激荡出中国之治的磅礴力量。从"枫桥经验"的历久弥新到"北京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创新,从"红色物业"的温度到"数字治理"的速度,中国共产党正以多维发力的基层治理实践,书写着"中国之治"的崭新篇章。
筑牢组织根基,激活治理"红细胞"。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在浙江诸暨市,"枫桥经验"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始终闪耀着党组织领导的光芒。当地建立"村级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国4万个乡镇街道党工委、28万个村社党组织,如同精密齿轮咬合运转,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北京朝阳区创新"双报到"机制,推动在职党员回居住地社区报到,32.6万名党员下沉一线,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这种"红色脉络"的延伸,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需要破解"最后一米"难题。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推出"愚公"项目,党员干部带头攻克电梯加装、垃圾分类等"硬骨头",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闭环。各地探索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将38个部门的147项服务整合为"一窗通办",办事效率提升70%。成都玉林街道创设"微权力清单",将低保申请、老旧院落改造等18项事务晒在阳光下,让群众既是治理对象更是治理主体。这种服务升级,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凝聚多元合力,构建治理"同心圆"。现代基层治理需要多方协同。深圳龙岗区构建"党建+科技+社会"治理模式,运用AI识别系统自动发现占道经营,无人机巡查河道污染,形成"云端治理"新格局。杭州西湖区古荡街道成立"益起爱"公益联盟,吸纳36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培育出"时间银行""邻里值班室"等自治品牌。这种"众人拾柴"的治理生态,彰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数据显示,全国已建立12万个城乡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年均解决民生问题超千万件。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治理面临着人口流动加速、利益诉求多元、风险隐患交织等新挑战。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治理创新,就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组织体系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当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当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同频共振,基层治理必将奏响新时代的华彩乐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围场县张家湾乡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