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鹿邑县范庄村的90后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用一只白瓷碗“蹭”开了村民家门。他端碗吃饭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获百万点赞,更以“真心为食材、陪伴作调料”,将政策融入乡土烟火,烹出乡村治理的“新范式”。
碗筷破冰敲民心,灶台融情启产业。初到范庄村,董桂林面对的是村民疏离的目光。传统走访中,干部与群众隔着“玻璃门”,而他发现,乡村民意藏在灶台蒸汽与饭勺碰撞声里。于是,他带着面粉、鸡蛋当“饭票”,用热气腾腾的饭菜驱散了空巢冷清。蹭饭时,村民闲聊提到手工烧饼销路窄,他转头在抖音直播“烧饼夹烤鸭蛋”,让土特产成网红。蒲公英茶、芝麻盐销量翻番,给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灶台边的闲聊,成了产业发展的“密码本”,村民脸上的笑容,是账本上最生动的注脚。
镜头凝情化流量,餐桌聚力筑留量。董桂林的短视频创作摒弃华丽辞藻,以蹲守灶台烧火、端碗碰拳的质朴场景取代刻意设计。他用方言吆喝“烤鸭蛋配捞面条得劲”,将农家餐桌转化为直播现场,让特产推广以“生活化植入”的方式自然融入日常图景,而所有流量收益均注入村集体账户,成为修路基建与扶贫帮困的资金来源。他深谙流量经济的周期性,始终将产业根基与人才培育视为发展内核,如今正谋划建设云仓体系、引入企业资源。镜头中渐次出现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身影,评论区亦涌现“返乡跟从实干”的青年留言——流量浪潮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成为感召人才回流的时代“邀请函”。
蹭饭走心谋治理,泥土香里见真情。董桂林的实践,打破了基层治理中“干部是外来者、群众是观望者”的旧模式。他用一碗面条让干部成“家里人”,政策变“家常话”,这是群众路线的现代诠释,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对话,不是单向政策输出,而是双向情感共鸣。“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钱,是年轻人在场。”当他的短视频吸引大学生返乡,当空巢老人有了陪伴,“流量”便化作了扎根乡土的“留量”。无需高大上的规划,只需俯下身的真诚;不必巨额投资,只需激活内生动力。当干部与群众同坐板凳、同吃一锅饭,乡村振兴的种子便在烟火气中生根发芽。
从低保家庭的医疗保障困境到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皆在饮食起居的细节之中一一映现。这种浸润于烟火日常的情感纽带,让干群关系从单向帮扶的工作关系升华为血浓于水的家人情谊。当赤诚之心实现双向奔赴,当俯身倾听融入柴米油盐,是干部与群众共烹的幸福生活,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最鲜活的时代注脚。(续月姣、陕西省吴堡县郭家沟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