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水在这里拐了个弯,像是故意放慢了脚步。河水汤汤,不舍昼夜,却偏偏在琅塘这里缠绵起来,将千年光阴都浸润透了。娄底西北的这方水土,东扼县城,西接安化,南邻溆浦,四十公里外便是新化城。古来舟楫往来,樯橹相接,竟成了一处水陆要冲。
此地名“琅塘”,初闻只道是寻常乡镇,细察方知别有洞天。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湖光山色不过是它最浅显的注脚。那资水波光里,不知沉了多少商船渔歌;那青石阶上,不知印下了几代人的足迹。
黄昏时分,我站在琅塘镇街头,看着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他们衣背上“琅塘星”三个字在夕阳余晖中格外醒目。这片土地上的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2022年初,琅塘镇党委政府组织党员干部组建了这支志愿服务队,寓意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星星点灯,照亮你的美”。谁也没有想到,这颗最初的星星之火,会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形成了一片璀璨的星河。
“琅塘星”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激活了乡村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通过制度设计将分散的善意组织起来,通过数字赋能将隐形的需求显现出来,通过荣誉体系将个体的付出转化为社会认同。
琅塘人自古便懂得靠水吃水。茶市之设,可溯至明洪武年间,那时节新化境内茶贸尚未成气候,琅塘已先嗅得商机。每到清明前后,资水两岸便弥漫着新茶的清香。茶商自安化、淑浦蜂拥而至,码头上箩筐相叠,人声鼎沸。银两在秤盘上叮当作响,茶叶在竹篾里窸窣低语,这笔生意一做就是六百个春秋。茶市不仅买卖茶叶,更买卖人情世故,琅塘人就在这茶香氤氲里学会了精明与豁达。
然琅塘之奇,不止于商贾之道。当美帝烽烟燃至鸭绿江畔,这个小镇竟做出了惊世之举。彼时琅塘老街的商贾百姓,闻前线战事吃紧,飞机大炮不如敌人,竟自发捐金献银,要为国家购置战机。卖茶油的汉子和绣花的妇人,都将辛苦积攒的银元投入募箱,终凑得巨款捐得战机一架。此事震动三湘四水,谁曾想资水边上的小镇,竟有如此胸襟!如今老街石板路依旧,两旁板壁店铺林立,只是那捐飞机的豪气,已渗入每寸木纹砖缝,成为琅塘人血脉中的铁质。
更奇者还有资水之上的红色往事。1935年11月,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时,有一排的下面小分队欲渡资水,被敌军追至岸边。正当危急时,忽有老船工驾舟而来,冒死摆渡红军过江。谁知数年後,又一队红军至此,竟又是同一位老船工,在同一处河湾,助其渡河。两度横跨资水,救革命于危难之际,这传奇如今还在资水的波光里荡漾。
如今的琅塘,工厂厂房沿江而立,火车汽车川流不息,俨然现代工业重镇气象。但资水依旧东流,茶市虽不复旧观,茶香却已渗入土地。那些湖光山色,那些红色传奇,那些商贾遗风,都沉淀在琅塘的肌理之中,等着有心的过客细细品味。
站在资水岸邊,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恍惚间似能听见昔年茶市的喧嚷、捐机募款的呐喊、摆渡红军的桨声。琅塘之神奇,不在于风景有多秀美,而在于这方水土养育的人,既有逐利精明的头脑,又有毁家纾难的豪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竟如此和谐地共存于琅塘人的血脉之中。
千年琅塘,终究是靠着一江春水,两岸人物,写就了自己的传奇。
作者 彭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