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超、鲁舒馨)2025年7月,江西中医药大学“丹青赤子”研究生社会实践队在井冈山在这片浸润革命精神、充满自然奥秘的土地上,用思想解锁密码,以行动书写答卷。他们拜人民为师,走群众路线,从品牌运营到中药种植,从国有林场到家庭农场,从集体经济到龙头企业,向“土专家”请教先进经验,向“林先生”咨询发展思路,向“田教授”学习创新做法,探索中药产业发展规律,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
队员们走进江西省乡村振兴优质农产品(井冈山)品牌运营(体验)中心,宏观感受乡村振兴新图景。现代化运营体系下,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产业兴旺”的落地路径。队员们通过参观交流,了解农产品品牌打造、电商赋能等创新模式;结合专业知识,思考中医药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队员们走进江西省乡村振兴优质农产品(井冈山)品牌运营(体验)中心
在黄坳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队员们学习“油茶+黄精”的套种模式。该模式巧妙利用油茶树冠形成的天然遮阴层,契合黄精喜阴的生长特性。茶籽壳与落叶腐熟后成为优质有机肥,有望从源头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介绍说,“这样既充分利用空间,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产量。”
队员们在黄坳乡中药材种植基地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交流
在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五个林场,队员们实地考察岗梅、草珊瑚等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情况,亲身体验药用植物园的生态科普功能,探讨中药材种植、管护、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有关问题,交流开发中药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和落实生态补偿等事宜,思考打造井冈山生态旅游项目和“药食同源”品牌,从而进一步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在“木兰农业”家庭农场里,中药材幼苗长势喜人,土地里露出几簇新抽的嫩芽,墨绿叶片上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土壤用黑布遮荫,既透气又遮光,成本还低。“巧干不苦干,锯灰利用欢,杂草无处钻。”农场创新采用锯木灰来阻挡杂草生长,节约人工除草的时间精力,为中药材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队员们在“木兰农业”家庭农场里观察药材幼苗
队员们在“木兰农业”家庭农场里观察药材幼苗
茅坪镇神山村村干部为队员们介绍村里的发展情况
队员们看到,茅坪镇神山村的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黄桃、茶叶、毛竹等农业产业欣欣向荣;通过与企业合作,食品和竹制品加工业得到发展;依托红色文化和生态农业资源,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农旅结合”,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如今,发展林下经济也成为神山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选择。
在井冈山市老黄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队员们与企业负责人黄菊林及工作人员深入交流。黄菊林带着实践队实地参观中药材种植基地、趁鲜加工厂和酒窖,阐释中药材立体种植工艺和生态农业理念,介绍中药产品研发方向和精深加工思路。扎根中药行业40余年的他初心不改、信心依旧,勉励队员们发扬井冈山精神,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
队员们与井冈山市老黄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菊林交流
队员们在实践中,对本次井冈山“三下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深的领悟。他们坚信,井冈山精神将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人们书写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精彩华章;他们深知,唯有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的智慧,才能不负“丹青赤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力量。
图片来源:曾燕、彭小红、付佳豪(实践队队员)
文字:张超、鲁舒馨(实践队指导老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丹青赤子”研究生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