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探寻民主起源,感悟红色力量

2025-08-06 15:22:4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七月桂北大地,暑气蒸腾却掩不住绿意盎然。7月8日清晨,南宁理工学院青音向党萤火实践团的10名队员踏着晨曦集合出发,大巴车穿行在连绵的喀斯特峰丛间,车窗外的稻田翻涌着翠绿的波浪,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这是他们奔赴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的第一天,一场关于红色历史与基层民主的寻根之旅,正伴随着车轮的转动缓缓铺展。

上午九点,实践团成员抵达屏南乡合寨村。村口牌坊上"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十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队员们首先走进合寨村民自治展示馆,两扇雕花木窗组成的大门推开时发出轻微"吱呀"声,仿佛推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展馆以时间为轴线分为四个展区。"历史抉择"展区里,一组泛黄老照片展现着1980年的合寨村:土坯房错落分布在山坡上,村民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衣裳在泥泞田埂上劳作。村书记介绍,当时这里还叫果作屯,地处三县交界属"三不管"地带,行政管辖模糊,社会治安混乱,村里连像样的组织都没有,纠纷不断,村民们迫切盼望有"主心骨"。

展区中央玻璃柜里,一本1980年12月的村民会议记录本格外醒目。泛黄纸页上,300多名村民的签名和指印透着坚定力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村民民主选举的原始记录。村书记介绍,当时村民用卷烟纸作选票、竹米筒当票箱,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村干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队员们纷纷拍照,眼神中满是敬畏与好奇。

"萌芽生长"展区的互动装置还原了当年选举场景:模拟会场摆放长条木凳,墙上挂着"还权于民,由民做主"的标语,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对当年参与选举老人的采访。队员们轮流坐在模拟选举席上,按下"投票"按钮时,装置会播放出当年的讨论声,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基层民主的力量。

"制度完善"展区的数据图表清晰展示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轨迹:从1980年合寨村村委会成立,到1982年宪法确立其法律地位,再到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直至如今"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治理格局。队员们看着图表上的时间节点和数据变化,从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深刻理解了基层民主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合寨村现任书记给实践团成员讲解展示馆内陈列的物品。秦颖雯 供图

走出展示馆时,阳光已升至头顶,队员们在展馆前合影,望着身后的牌坊,心中对"民主"二字有了更具体深刻的认识——它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与探索。

上午十一点,队员们来到合寨村党群服务中心,86岁的韦焕能已在院中石凳上等候。这位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穿着白色短袖衬衫,胸前别着鲜红的党徽。

队员们围坐在长凳上,门前大樟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韦焕能回忆起1980年冬天,当时生产队刚解散,村里秩序混乱,十几个老党员深夜到他家商议,最终决定让村民自己选干部、自己管自己的事。

谈及选举当天,老人眼中闪着光:300多个村民在樟树下整齐聚集,用卷烟纸作选票、竹米筒当票箱,认真写下信任的人名字投进去。他说自己当时紧张不已,数票时哭了,不是因为当选,而是深感责任重大。老人朴实一笑,说当时只想着让大家能安心种地、夜不闭户就心满意足,后来才慢慢明白,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以诚相待才能赢得信任。制定村规民约时,家家户户都提意见,连小孩都知道爱护集体财产,这正是民主的力量。

图为韦焕能老人在大樟树下给实践团成员讲解村民自治的开创历程。秦颖雯 供图

聊天间隙,老人指向墙上的"村民议事栏",如今村里修水渠、办合作社都会先公示,村民可随时提意见。上周讨论"稻虾共养"项目时,一位老农的三条建议就被全部采纳。队员们凑近看到,黑板上不同颜色粉笔写满字迹,既有村干部规划,也有村民留言,透着当家作主的认真劲儿,展现着基层民主在新时代的延续。

正午阳光穿过樟树叶,在地上织出细碎光斑。临别时,韦焕能握着队长的手叮嘱:"年轻人要记住,民主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就像这棵樟树,根系扎得深,才能长得高。"队员们离开时频频回望这棵近百年的樟树,它见证了合寨村从混乱到有序、从贫穷到小康的变迁,更见证了中国基层民主从萌芽到茁壮的每一步。

下午两点,队员们驱车前往北角村北角屯的韦江歌故居。蜿蜒村道旁,木槿花热烈绽放,紫红色花朵如无数小火把在风中摇曳。北角村党支部书记早已等候在村口,指向远处山坡上的青砖瓦房介绍,那是韦江歌烈士的故居,也是村里的"红色课堂"。

韦江歌是河池地区著名革命烈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宜山支部委员,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27年英勇就义,年仅25岁。这座典型的壮族传统民居,三开间青砖瓦房带天井,门前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屋檐下的玉米串和红辣椒为庄严建筑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走进故居,迎面墙上韦江歌的黑白照片中,年轻人穿着长衫,眼神坚定,嘴角带笑。书记介绍,烈士家境殷实却放弃安逸,选择革命道路。他在村里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宣传革命思想,还把自家田地分给贫苦村民。面对地主"再闹就烧房"的威胁,他坚定表示房子可重建,革命火种不能灭。队员们静静凝视照片,心中充满崇敬。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韦江歌的个人介绍。秦颖雯 供图

故居西厢房还原了韦江歌的书房,木桌靠窗,摆放着煤油灯、线装书和毛笔。桌上泛黄的《共产党宣言》扉页上,"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毛笔批注清晰可见,道出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

后院老榕树下,石碑刻着韦江歌就义前的遗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韦江歌,还有后来人。"实践团在此举行简短祭奠仪式,队员们手捧白花肃立默哀。团员代表朗读祭文时,风吹榕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先烈回应,让大家更坚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信念。

离开北角屯时,夕阳沉入西山,天空染成温暖橘红色。返程大巴上,队员们静静回味一天的所见所闻。合寨村的民主实践、韦焕能老人的嘱托、韦江歌烈士的遗言在脑海中交织,渐成共识:无论是70多年前的革命理想,还是40多年前的民主探索,亦或是今天的乡村振兴,一代代中国人都在为"让日子过得更好"这个朴素愿望奋斗。

大巴驶离屏南乡时,暮色中的村庄亮起点点灯火,如繁星落人间。这其中,有合寨村村民议事结束归家的灯光,有北角屯农户查看稻田灌溉的手电光,更有无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光。青音向党萤火实践团的队员们知道,他们的实践之旅才刚起步,而在屏南乡感受到的红色基因与民主精神,终将如萤火般照亮未来道路,也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通讯员 李玉秀 娄中露 涂磬文)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