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科学与设计学院“守护‘牛形’活水:宏村水系生态智慧考察”实践队
白墙黛瓦间,一泓活水穿堂过户;青石板路旁,潺潺溪流终年不涸。近日,人居科学与设计学院“守护‘牛形’活水”实践队深入皖南宏村,以水系为线索,揭开“牛形”布局背后的治水密码,探寻古村与水共生的千年智慧。
实践活动照片。
“牛形”布局的精妙,首先体现在对水的“引”与“分”。队员们沿村北水圳溯源发现,水系起点并非天然湖泊,而是先民从村外西溪、羊栈河开凿的人工水渠。“就像为‘牛’铺设血管,”队员指着水系图解释,先民按地势落差设计水渠走向,让活水自北向南流入村中,再通过百余条支圳分流至家家户户门前,既保证全村用水,又利用水流速度自然排污,一举两得。
实践活动照片。
在月沼边,队员们找到了水系“蓄”与“调”的关键。这片被称为“牛胃”的半月形水域,承接水圳来水,又通过暗渠与村南南湖相连,形成“圳引流、沼蓄水、湖调洪”的三级体系。当地老人回忆,暴雨时月沼像海绵般吸纳水量,经南湖缓冲后排入河流;旱季时南湖蓄水反哺水圳,让全村始终有活水可用。“这种设计全靠顺应自然规律啊!”队员们测量水位时感叹,古人仅凭经验精准计算水域容量与水流速度,尽显生存智慧。
实践活动照片。
更令人惊叹的是水系与生活的深度交融。水圳宽仅尺余,方便村民俯身取水;岸边石阶记录着世代浣衣、洗菜日常;民居墙角的排水孔让污水随活水自然流走。水在这里是活着的基础设施。队员们发现,宏村人对水的利用细致入微:圳边石板可坐可浣,桥下弧度便于行船,水圳坡度经测算确保水流不急不缓,既能清洁又不冲蚀堤岸。
实践活动照片。
实践队总结,宏村“牛形”水系以简单工程实现引水、供水、排水、防洪多重功能,让水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这份穿越千年的智慧,正是古村对“如何与水好好相处”最生动的回答。
三审:韩换珍、谢宇锐、李文军
三校:吴丹、王翠爽、龙桂秀
指导老师:卢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