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福州大学“数智赋能桑榆暖,青春聚力助养老”实践队开展的系列活动圆满结束。来自24级的十五名志愿服务积极分子,在领队郑祥豪老师的带领下,生动践行了“社校协同”的助老模式,展现电气学子的青春担当。
本次活动涵盖微尚孝亲康养中心互动、正兴养护院服务等多个环节。活动结束后,实践队还通过专业数据分析优化服务,在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交融中,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助老服务答卷。
精心筹备:做足功课采购适老物资
实践前一周,队员们筹集资金,精心选购适合老年人的慰问品。实践开始前,郑祥豪老师特别强调:"要注重代际交流的真实性,避免程式化服务。"为切实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志愿者们在采购前做足功课,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牙齿咀嚼能力较弱、需注重营养均衡且应减少糖分摄入等特点,最终选定了兼具营养与适口性的物资——精选高钙牛奶、软质香蕉及低糖蛋黄派等。采购过程体现了对老年群体生活细节的深度关怀,为后续互动奠定人文基础。
图为实践队队员搬运适老物资至养老院 张静娴 供图
多地点开展志愿活动温情陪伴暖人心
7月19日,实践队首站来到芗城芝山的微尚孝亲康养中心,队员们带着新鲜牛奶、蛋黄派和香蕉前往。经典老歌响起,队员们的演唱引发老人共鸣,大家纷纷跟唱;陶笛演奏时,老人们静静聆听,神情惬意。随后的扭扭棒手工互动中,队员手把手教学,老人们专注制作,笑语不断,整个康养中心暖意融融。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老人进行文艺表演 张静娴 供图
第二天,队员们前往了芗城石亭的正兴养护院。当《绒花》的旋律响起,原本安静的老人忽然挺直腰背,有节奏地轻拍手背;陶笛版《茉莉花》流淌时,轮椅上的奶奶缓缓合上眼睛,嘴角浮起浅笑。扭扭棒在指间翻飞的时刻,队员手把手教着捏花瓣,82岁的奶奶举着完成的眼镜饰品,忽然说:“这像我孙女小时候玩的东西。”。笑语里,青春与暮年的沟壑正被共同的专注与欢乐填平,两代人畅谈过往,温暖在交流中自然生长。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老人制作扭扭棒手工艺品 郭馨莹 供图
细致开展数据分析精准优化服务安排
服务结束后,实践队立即转入调研阶段。7月20日下午,实践队同步推进长效化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为今后的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在芝山街道支持下,经过几天的调研,队员们在各社区完成数据预收集,梳理出涵盖日常照料需求、健康管理、文化偏好等6类核心问题。随后,三组队员手持放大字号的问卷走访调研,对晨练长者、接孩子放学的居民、散步年轻人等不同群体耐心沟通,收集到的有效反馈117份。
图为社区居民参与社会调研 洪敏杰 供图
八月上旬,数据组成员用SPSSPRO对问卷数据标准化清洗,分类标注后进行缺失值填补与异常值修正,形成包含6个主要特征维度的数据集。建模环节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服务类型相关性,专注养老服务需求偏好研究。当分析结果呈现时,队员们表示:“数据里藏着老人的期待,我们要让服务跟着需求走。”
图为实践队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情况图 冯友梁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是福州大学与社区联合打造的品牌活动,生动践行“社校协同”助老模式。不仅让社区老人感受家的温暖,使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成长,更以科学方法提升服务效能,让养老服务的温情之光在社区持续闪耀。实践队将以常态化陪伴为目标,让牵挂化为具体温暖,为更多老人带去美好时光。(通讯员:蔡鸿辉 洪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