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丘陵深处的内江市东兴区平坦镇卫生院,44岁的李小红医生诊室前总是门庭若市,前来咨询就医者不断。诊室墙面挂着的14面锦旗随风轻摆,每一面都镌刻着生命的重量,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这位从田家镇长桥村走出来的医者,用25年光阴编织出一条从赤脚医生到中医骨干的蜕变之路。她以银针为笔,以仁心为墨,在基层医疗的画卷上书写着当代“大医精诚”的动人篇章。
破茧:从卫校生到中医传承者
从内江卫校毕业后,李小红背着药箱回到长桥村卫生室,成为了一名村医。村医生涯里,她目睹太多因知识储备不足和医疗条件有限而留下的遗憾。2014年,李小红毅然考入四川大学附设华西卫生学校。命运的齿轮在校园的梧桐树下悄然转动,当听到学习中医的同学热烈讨论“针刺风池穴治偏头痛”时,中医世界的大门也在她面前缓缓打开。此后,李小红总是默默旁听,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为了深入学习中医知识,她还专门到内江市中医医院跟随中医名师进修。“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治法,这种个体化诊疗让我觉得特别有魅力。”李小红回忆道。

2017年大专毕业后,李小红进入平坦镇卫生院工作。工作中,农村病患对中医的需求和她自身对中医的执念,促使她在2018年又报考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教本科,硬是把三十出头的年纪过成了“医学生模式”。
从最初对银针的恐惧,到如今能熟练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她用了整整五年时间。“第一次扎针,我的手不停地发抖,但看到患者的疼痛缓解,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李小红说。
淬火:忘情投入的生命时速
2017年12月2日,是李小红记忆深刻的日子。
当天是李小红到卫生院工作后第一次值班,就接到紧急出诊任务:城镇居民袁女士洗澡时煤气中毒,已无生命体征。她立刻背起急救箱冲向现场,发现患者瞳孔扩散、呼吸停止,情况十分危急。李小红迅速将患者平放在门板上,双膝跪地持续进行了约20分钟的心肺复苏。她全神贯注,忘情投入,完全没有察觉到汗水早已浸透了衣服,手臂也传来撕裂般的疼痛。“活了!”当微弱心跳穿透听诊器,她才惊觉双臂已如灌铅。
由 于乡镇医疗条件有限,李小红又协调车辆,将患者转运至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并全程陪护,直到救护车交接。转诊途中,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她将其环抱成摇篮姿势;注意到病人强忍呕吐的细微表情,她温柔地安慰道:“吐出来就好,不要怕脏了我的衣服,你没事就好。”这次全力抢救让李小红的手臂酸痛了四五天,但也让她收获从医以来的第一面锦旗,那是患者对她最真挚的感谢。
深耕:乡土间的望闻问切
在独石村70岁的钟婆婆眼中,李小红就是她最坚实的依靠。老人脑梗瘫痪在床,还患有高血压和眼疾,生活不能自理。李小红不仅为她精心治疗,背着她上下楼做检查,还时常给予心理疏导。在李小红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血压逐渐稳定,慢慢地也能够自理生活了。

85岁五保户应大爷患有多种慢性病,住院期间无人照料,李小红就主动在家里做好饭菜带到医院给老人,并设定好时间帮他换药,甚至自掏腰包为他购买营养品。“每个人都会变老,给予老人应有的尊重和照顾是应该的。”李小红说。
在李小红的从医生涯中,这样温暖人心的事例数不胜数。她经常为患者抠大便,在帮病人抠痰时,甚至还被咬伤过手,但她从未有过怨言。那14面锦旗的背后,是无数个翻山越岭的出诊、垫付药费的账单和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的承诺。“李医生号脉像在谈心,有时还开玩笑,缓解我们的紧张情绪。”患者纷纷称赞道。这种独特的"话疗"艺术,源于她把每个病例都当作家人般对待的赤诚之心。
传承:军魂铸就的医者风骨
军人世家的血脉,24年党员生活的锤炼,让李小红始终秉持着“医德一流”的信念。她每个月很少休息,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出诊。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还会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要治心。” 李小红坚定地说,“父亲曾告诉我,穿白大褂和穿军装一样,都是守护人民。”这份传承让她在基层医疗岗位上,既有问诊时春风化雨般的温柔,又有抢救时雷霆万钧般的果敢。“好医生既要读得懂舌苔,也要看得见人间疾苦。”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晨光中,李小红指间的银针划出优美弧线,精准刺入患者合谷穴。诊室外,慕名而来的患者已排成长龙。如今,李小红仍在不断学习提升,稍有空闲,她就到中医医院去“蹭”技术,并将新技术免费用在患者身上。她说,学习永远在路上,自己多一分努力,就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我是农民的女儿,我的根在乡村。”李小红说,“我要把学到的中医知识回报这片热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让中医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从村医到中西医主治医师,李小红用25年时间,书写了一个乡村医生的成长传奇。她用银针传递温暖,用仁心守护健康,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不平凡的医者使命。(来源:东兴区卫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