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至29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微光践行实践队横跨丹阳、扬中两地,深入盲人推拿店、残联机构及盲友家庭,通过10余场深入访谈、5场宣讲、2场专家采访,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凝聚基层声音,绘制一幅从困境到希望的“暖道”地图。此次调研揭示:一条畅通的"暖道",需要硬件升级、政策温度与社会认知的三维支撑,才能助力织就更有温度的无障碍网络。
暗夜行路:三重枷锁下的突围
依据此次实践行动团队成员们发现视障群体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盲道之殇:丹阳鑫袁推拿店董先生被迫绕行机动车道的经历令人揪心:"盲道被单车阻断,左右车流呼啸而过。"这种侵占已成常态——扬中街头石墩被盲协主席崔德风称为"隐形地雷",多位盲友因此撞伤腿部;而胡伟推拿店的齐先生坦言:"白天的盲道是停车场,夜深才能踏实走。" 高铁站盲道因"连续无占用"获赞,普通街道盲道却常因积灰磨损半年失效。这些被阻断的黄色通道,正是视障者日常出行的缩影,无声诠释着他们日常出行的艰难。其次是科技鸿沟。扬中盲友指出依赖手机语音处理账务、社交,但软件下载仍需协助。电子盲杖与小米智能眼镜因价格高昂成奢侈品。丹阳周先生夫妇依赖“点名出行软件+导航+盲杖”三重保障、苹果读屏功能与国内应用适配断层,暴露科技短板,强调"盲杖仍是安全感底线"。最后是生存重压。据访谈发现扬中多数盲友退休金仅千余元,却面临三重挤压:医疗报销无特殊倾斜、眼疾用药部分无法报销;政策落差:部分地区重残金与退休金不可兼得;生活壁垒:银行乱序密码键盘升级后操作困难,无语音提示电梯,基础消费依赖盲道完善。
破局之光:多维赋能照前路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们发现丹阳主动穿破"沉默之墙”。“视障群体常因沟通成本高、出行困难,成为“沉默大多数群体”。
丹阳市残联眭主任坦言,丹阳市残联近年来通过以下几个举帮助盲人群体:1.就业赋能:残联组织盲人按摩培训及专项补助。2.生活托底:每月上门保洁理发及年底慰问。3.个性响应:协调解决随迁盲人子女就近入学需求。除此之外丹阳市还攻坚新径。面对丹阳早期规划导致的盲道"改造难",公益诉讼推动商超整改虽有多主体协调难题,但曙光已现——去年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意见100%落实,为后续提供范本。扬中的盲友则集体呼吁提供普惠性支持。推行电子辅具"下乡试用+补贴"模式;建立官方采购渠道保障产品质量;弥合政策地域差异,提高种粮补贴等实质帮扶。
暖道共生:从方寸之地到星辰大海
当扬中崔德风主席捏着志愿者衣角引路的身影,与丹阳眭主任"政策温度需社会合力"的呼吁在夕阳中交叠,破障路径逐渐清晰,实践队经过采访、收集材料、研究总结出了三位解决方案思路:
1.硬件升级:推广地铁盲道标准;加装红绿灯语音提示、电梯楼层播报
2. 认知革命:通过社区宣讲、短视频强化"盲道即生命线"公众意识
3. 科技协同:推动手机厂商与开发者建立读屏功能适配联盟
实践队也将依据此为基础撰写调研成果提交相关部门,推动从硬件完善到认知提升的系统改革,让每一条盲道畅通无阻,每一项服务温暖到位,为视障群体搭建起通往光明与便利的“暖道,让黄色通道真正连接心与心的坦途。真正做到盲友们的共同期盼:“只要环境无障碍,我们就能走出精彩人生。”
微光践行实践队成员:孙双丰、徐子缘、洪依柔、金筱婷、肖鸿芸、仲妍、黄文慧、李晨玥、王娇洁、杨雪灵、池晓雅、顾蕾、张驰、陈雨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