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新疆,壮美天地。7月18日至24日,南京邮电大学“信火疆传”实践团,以“民族团结、文化传承、青年行动”为主线,开展了一场为期七天的深度社会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边疆热土,用镜头记录时代新声,用热忱传递青年力量。
初遇新疆:一场跨越山河的破冰之旅
7月18日,团队参观自治区博物馆。在“新疆历史文物展”中聆听千年丝路的回响,于国际大巴扎中感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烤包子的热气、手工艺人的匠心、各民族同胞的笑脸……这一切让我们瞬间融入这片土地。”首条vlog《初遇新疆》一经发布,便收获众多网友点赞。当晚,实践团召开筹备会议,明确分工、演练动线,为后续活动做足准备。
红色寻访:在历史与当代之间叩问初心
第二天上午,团队走进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聆听老党员讲述建国初期多民族共建乌鲁木齐的峥嵘岁月。《爷爷的城建记忆》音频片段,不仅留存了珍贵口述史,更让队员们感受到炽热的家国情怀。
下午,红山公园响起欢快的舞曲。队员们与各族市民共跳广场舞,邀请青年人写下“民族团结一句话心愿”。《乌鲁木齐同心时刻》的镜头中,一张张笑脸跨越民族与年龄,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向西300公里:驶向非遗与温情的伊犁河谷
7月20日,团队乘动车前往伊宁。沿途雪山、绿洲、戈壁交错出现,《向西300公里》列车日记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旅途见闻,展现祖国疆域之辽阔。
在伊宁喀赞其民俗村,队员们体验手工冰淇淋制作,走访木卡姆传承人,学弹热瓦普、跟拍非遗日常。《非遗少年的12小时》以年轻语态唤醒传统艺术,相关片段投放B站后迅速引发关注。
而社区“邻里宴”则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暖。队员们带去家乡菜与各族居民分享,还共同绘制民族团结文化墙。《我家的拿手菜》九宫格照片中,天南地北的美食与笑脸相映生辉。
草原课堂:在特克斯与孩子们共绘“中华全家福”
7月22日,团队深入特克斯牧区小学,与孩子们共唱《娃哈哈》、共绘“中华全家福”。一场手机直播的草原晨读课,让千里之外的网友也感受到边疆教育的生机。#我和草原学童唱国歌#话题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互动,传递感动。
下午,队员们体验牧民转场生活,学习挤马奶、打馕等技能。《3分钟学会游牧生活》趣味教程,以轻快节奏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碰撞。
喀什时间:在老城新声中见证跨越代际的对话
在最后一站喀什,团队走访古城手工艺作坊,与青年店主畅谈电商振兴传统工艺的梦想。《喀什匠人录》不仅是创业故事集,更是边疆发展的微观样本。最动人的莫过于“爷爷的喀什vs我的喀什”摄影展。老人旧照与青年新拍的对比中,变的是城市风貌,不变的是人间温情。
尾声:石榴籽信箱,让故事持续发生
7月24日,临行前夕,实践团在社区设立“石榴籽信箱”,收集群众反馈,并赠予儿童手绘邮票集。这不仅是一次实践的收官,更是一段新关系的起点。
总结视频回顾了整个征程的闪光瞬间,有感动、有成长、更有沉甸甸的收获。“虽然活动结束了,但我们的行动不会停止。”实践团负责人宋琪琪表示,“未来将继续搭建沟通桥梁,让更多青年关注边疆、走进边疆、服务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