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海军军医大学“青囊星火”实践团赴全国多地开展抗战精神与卫勤精神溯源实践

2025-09-09 14:19:4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响应“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号召,深切感悟“红医精神”在战火中的淬炼与传承,2025年7月25日至8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青囊星火”实践团跨越山西、江苏、上海等8省市,开展“山河铭记·红医永续”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跟随央视专题片《山河铭记》摄制组寻访抗战亲历者、系统整理16所纪念展馆百余件卫勤文物、深度挖掘战地医疗精神谱系,实践团着力探寻新时代强军卫勤的精神密码,以实际行动践行习主席关于“赓续红色血脉,担当强军使命”的重要指示。

一、山河见证:跟随《山河铭记》镜头,聆听烽火中的生命誓言

“勋章烙进血肉,忠诚铸成山河。”跟随央视专题片《山河铭记》的镜头指引下,实践团成员奔赴抗战精神的原点。在山西太原,98岁老兵杨荣华摩挲着1943年龙王山突围战勋章,讲述6名少年为掩护战友引开日军的壮举:“子弹擦着耳朵飞过,但没人回头……那份勇气,是山河赐予的!”老人颤抖的嗓音与勋章冷光交织,映照出“忠魂永驻”的精神丰碑。

“锈刃创写光明路,仁心薪火永相传。”围绕抗战精神中的奋斗与创新基因,实践团重点学习了老兵刘世钺的感人事迹。刘老掌心那把锈迹斑斑的角膜刀,是中国卫勤事业艰难起步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奋斗精神的象征。他记录下的“三无手术”(无显微镜、无人工晶体、无进口材料)震撼人心——在萝卜皮上苦练手法(因“萝卜皮和角膜厚度差不多”),靠肉眼和手感突破技术壁垒。四十年后患者致谢,刘老朴实话语映照红医本质:“做完手术了,你能够看见就行了,我们很高兴。”离休后他坚持出诊20年,倾囊相授;2022年后更将心血凝成百张教学幻灯片无偿赠予后辈,嘱托“希望年轻人一代一代把我们班都接好了”。

二、文物为证:踏访16座历史展馆,解锁卫勤事业的基因密码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不辜负老兵们的殷殷嘱托,实践团足迹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东部战区总医院院史馆等16处纪念场馆,系统整理百余件卫勤文物,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

1951年的“华东军区医院手术志愿书”,纸张虽已泛黄,却清晰承载着军队医疗规范化的印记。志愿书中,患者对手术风险的知晓、医护对救治责任的担当,构建起严谨医疗流程的雏形 。一旁的 “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 搪瓷医疗盘,历经岁月磨损,见证着华东军区卫勤体系从无到有、从散到聚的建设历程。

在图云关的砖墙间穿行,林可胜先生的身影仿佛仍在手术台前俯身。实践团在参观学习中明白,这位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在抗战烽火中以手术刀为武器,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构筑起生命的防线,为中国搭起红十字救护之基。他的白大褂下,裹着一副医者的铁骨——那是对生命的敬畏超越炮火轰鸣的坚定,是科学精神在战乱中依然挺立的尊严。

实践团参观海军军医大学吴孟超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深刻感悟到吴老胸怀家国、忠诚奉献的赤子之心;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锐气;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情怀;心系苍生、大医精诚的仁者风范。

“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实践总结会上,学员们重温习主席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宣言。一个月的征程,既是对历史的朝圣,更是对未来的宣誓,新时代红医传人必将践行“为战而生、为战而研、为战而强”的誓言,在建设世界一流海军卫勤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先辈的强军答卷!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