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孕育了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铜鼓铸造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每一项技艺都流淌着千年民族的文化血脉。7月12日,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探艺寻心匠意,织就民族同辉”实践团走进这片非遗沃土,在竹丝铜鼓间对话传承,于塔阶之上共知深情。
竹丝为笔,织就千年传承
实践团首战来到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素娟的工作室。午后阳光穿过木窗,照亮满室竹篾的青影。谭素娟手持七根细篾,竹刀在指间翻飞,松散的竹丝转眼成紧密 “人” 字纹。“篾条要选三年老竹,泡七晒三,才能又韧又亮。” 她指尖嵌着经年竹屑,话语里是代代相传的匠心。
在交流中,谭素娟提到目前她女儿也在从事毛南族花竹帽非遗工作,她自豪地展示了目前她女儿在原有花竹帽编织技艺基础上的创新文创产品。“现在的年轻人有活力敢创新,想法比我们多得多。”谭老师提到。
当实践团拍摄花竹帽文创产品细节时,镜头里老竹篾与新图案在阳光下交融。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里写道:“我们总以为传承是博物馆里的玻璃罩,却不知它原是市集上里的烟火气、产品上的新想法,是让老手艺长出新模样的所有尝试。”
铜鼓作韵,敲响新生节拍
在环江铜鼓传承技艺中心,河池市铜鼓技艺传承人韦永发向实践团讲诉铜鼓的文化密码:“我们韦氏兄弟世代承袭铜鼓铸造技艺,铜鼓里藏着壮族‘以鼓为灵’的图腾信仰与生活智慧。”不同材质与大小的铜鼓,能敲出浑厚悠久的独特声响,仿佛先民祭祀的回响穿越千年。韦永发演示敲击铜鼓,鼓声深沉而悠扬,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一种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震撼。铜鼓不仅是乐器,更是壮族文化的象征,每一次敲击都在诉说着民族的历史与精神。
“最愁的是年轻人不愿学。” 韦永发坦言,铜鼓铸造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传承面临 “青黄不接” 的困境。据了解,为破局,他主动走进校园推广,并尝试通过抖音平台传播铜鼓文化和售卖铜鼓文创产品。“全国各地的人通过短视频关注到铜鼓,这让我看到了新希望。” 韦永发的话语里,既有对传统的执着,也有对创新的期许。
一声一声浑厚悠远的铜鼓声里,实践团成员的心跳与千年鼓点渐渐同频。那些穿越时光的声响里,藏着老匠人掌心磨出的温度,也映着年轻人指尖跃动的流量 —— 原来非遗传承从不是孤守,而是两代人以文化为桥的双向奔赴。这一刻,成员们忽然读懂:自己不仅是非遗的见证者,更该是接过接力棒的新传人,要在守正与创新中,让古老技艺在当代土壤里扎根生长。
塔阶为证,共谱民族共情
实践团成员拾级而上,走进思恩塔。这座七层建筑由主塔、观景台与台阶组成,登塔可俯瞰环江县城全貌。塔内螺旋式阶梯旁,每层八面的壁画生动呈现 “三界传说”“三九传说” 等思恩故事,毛南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都藏在这些色彩与线条里。
站在塔顶,成员们望着远处的群山与近处的非遗工坊,突然理解了 “思恩图报” 的精神内核 —— 毛南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对未来的期许,都在这座塔与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思恩塔的每一级台阶,都像在跨越时空,让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同行者’。”
非遗新生处,青春正相逢
此次思恩镇之行,实践团成员在竹丝编织中触摸非遗温度,于铜鼓声里聆听千年回响,从思恩塔阶上感悟 “思恩图报” 的真谛。当青春与传统对话,不仅让毛南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彩,更让民族团结的丝线在实践中越织越紧。
正如思恩塔的壁画永远向阳光生长,非遗的传承也永远在 “守正” 与 “创新” 的平衡中,等待着年轻的心跳去唤醒、去延续。
(供稿人:吴再峰、戴雨彤、龙权凤、莫佳佳、李斌、耿乐钊、马小媚、潘雅彤、卢春妮、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