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暑期“三下乡”丨在宁夏草滩村,用心灵陪伴编织成长守护网

2025-08-12 10:17:0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孟塬乡草滩村草滩小学,一场以“心灵陪伴”为主题的活动正在上演。这场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梦想社团宁夏梦圆队发起的行动,通过课堂教学、深入家访、精准助学、家校联动等多元方式,为当地孩子们编织起一张跨越校园与家庭的成长关系网,让每一份关爱都能抵达心灵深处。

家访之路,用脚步丈量成长温度

不同于传统家访的“问题导向”,宁夏梦圆队要求队员将家访变成“心灵倾听”之旅。他们带着“观察日记”走进每个家庭,不批评、不指责,专注记录孩子生活的真实场景——墙上的奖状、桌上的作业、与家人的互动模式,再结合在校表现形成“成长画像”。截至目前,他们的家访足迹已遍布周边乡村,最远的家访家庭在路程半小时的孟庄村。

图一 支教队员在学生家家访后与其家人合影

“有个同学家,不过是一间狭小的屋子,却承载着一家人全部的生活起居。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依旧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孩子们更从未放松过学习,那份在困顿中向上生长的韧劲,深深打动着我们。”参与家访活动的班主任“鸡蛋老师”的家访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家庭细节:有的家庭客厅里虽然贴满了奖状,孩子却不知如何与家人相处;有的家庭餐桌上常年放着药盒,慢性病成了最大的生活负担……

“爱心一帮一”计划,为“心灵孤岛”点亮光

草滩村部分家庭因收入有限,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劳动力不足,孩子们多随祖辈生活,不仅陷入生活与学业的双重困境,更面临着亲情陪伴的缺失。有的孩子因家人无暇顾及而常年独自承担家务,性格也日渐内向,课堂上沉默寡言,课外常独自待在家里,慢慢陷入了“心灵孤岛”。

为破解这一困境,宁夏梦圆队启动“爱心一帮一”计划:不仅聚焦孩子们的心理陪伴,更瞄准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当地学生中筛选出家庭条件较差、生活较为困难的学生作为帮扶的对象,每月汇款给被资助对象,定期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了解孩子们近期的家庭情况与学习状况,用同龄人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温暖。这种“物质帮扶+情感陪伴”的双重支持,让孤独的角落渐渐照进光亮,也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起了更坚实的阶梯。

图二 联络部部员与被资助对象进行视频通话

助学金里的“隐形守护”,既解困又护尊严

在草滩村与孩子们共同生活的21天里,宁夏梦圆队的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积极向上——他们如同小太阳般的笑容,总能轻易感染身边的人,也让队员们愈发清晰地触摸到此次支教旅程的意义。为了鼓舞这些在困顿中依旧努力生长的孩子,让他们始终保有向上的力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梦想社团从社费中拨款,联合宁夏梦圆队的队费,共同筹集了3000元,分成6份鼓励金,为孩子们送去助学支持,助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熠熠生辉。

图三 支教队员为优秀学生家长颁发助学金

宁夏梦圆队的“助学金”实施“隐形发放”机制:不公开名单、不举行仪式,由专门的老师将助学金装进信封后交到学生家长的手中并合照留念。活动的目的不仅要解决“钱的问题”,更要守护心的尊严。

图四 助学金颁发后合影留念

家校群里的“24小时树洞”,让教育延伸至生活

一个家校群,成了家长们和支教老师之间的“线上沟通驿站”。在这里则老师们及时分享学生的情绪变化与身体状况。这种家校联动的方式,让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结像纽带一样紧密起来。

每天清晨,当孩子们背着书包踏入教室时,老师们总会细心捕捉那些细微的变化,并及时在家长群内告知家长,这种即时又真诚的家校联动,像一根坚韧的纽带,把家庭与学校紧紧系在了一起。老师不再是孤立无援的教育者,家长也不再是对孩子校园生活一无所知的旁观者,双方在一次次的沟通中形成了教育合力。

图五 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身体状况

这个小小的群聊窗口,不仅传递着学生的情绪变化与身体状况,更流淌着跨越山海的教育温情,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教育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家校同心、携手同行的温暖旅程。

从课堂到家庭,从物质帮扶到心灵滋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部梦想社团宁夏梦圆队在草滩村的实践,正重新定义“育人”的温度。正如队员们所言:“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当我们用爱织就一张联结校园、家庭与社会的网,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会充满光亮。”在这张网的守护下,草滩村的孩子们正带着被理解、被珍视的底气,勇敢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更明亮的未来。(撰稿: 西部梦想社团宁夏梦圆队 刘纪伶 张洋 王仪彤  摄影: 西部梦想社团宁夏梦圆队 李安 王仪彤 林珮绮 刘纪伶 潘诺桐)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