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广东科技学院绿韵古村焕新工程突击队走进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航天水稻实践基地,携手当地工作人员为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水稻研学活动。这场以“割稻劳作”为核心的实践课,既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农耕辛劳,更在汗水与稻香中链接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成为绿韵古村焕新工程“活化文化、赋能乡村”的生动注脚。
清晨的稻田里,暑气伴着稻穗的清香弥漫开来。突击队成员与基地工作人员早已备好镰刀、手套等工具,在田埂旁划定安全区域,一场“接地气”的实践课即将开始。“握稻要抓稳根部,镰刀贴着地面斜着割,力道要匀,别伤了未熟的穗子——”队员们蹲在田垄边,边示范边讲解,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粒,将动作要领拆解成孩子们能听懂的细节。
初次拿起镰刀的孩子们显然有些手足无措:有的攥着刀柄不敢发力,割得稻秆高低不齐;有的怕泥土弄脏衣服,踮着脚不敢下田。三年级的小宇站在田边抿着嘴,直到看到队员们挽起裤脚、赤脚踩进泥里,一步步演示“拢稻、下刀、放穗”的连贯动作,才小声说:“我也想试试。”在队员的手把手引导下,他的手从颤抖到稳定,镰刀从“乱挥”到“有节奏”,半小时后,当第一束捆好的稻穗放在田埂上时,他满是泥点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原来割稻子这么累,但割下来特别有成就感!”
随着时间推移,稻田里的“小农夫”们渐渐进入状态。有的互相提醒“慢点割,别割到手”,有的比赛谁割得整齐,原本生疏的动作变得熟练,田埂上的稻穗堆得越来越高。孩子们的笑声混着镰刀割稻的“沙沙”声,成了田间最鲜活的旋律。
图为夏令营小朋友收割水稻。林森浩 供图
劳作间隙,汗水浸湿衣衫的孩子们围坐在田埂上,听基地工作人员讲述手中稻穗的“特殊身份”。“大家割的这些水稻,可不是普通的稻子哦,它们的‘祖先’曾上过太空呢!”工作人员拿起一束稻穗,指着饱满的谷粒解释,“这些种子搭乘过航天器,在太空的特殊环境里发生了基因变异,回到地面后,科研人员再经过多年培育,才长成了现在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品种。”
图为突击队成员与小朋友一起收割水稻。林森浩 供图
“那它们在太空会发芽吗?”“为什么上过太空的种子长得更好?”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太空的微重力、宇宙射线能让种子基因发生良性突变,但不是所有种子都能‘成材’,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留下最好的品种。”这些藏在稻穗里的“科技密码”,让孩子们眼中充满了好奇。
与此同时,突击队队员们也借着休息的间隙,给孩子们讲起了江边村的农耕故事。“村里的老人说,这片田种了几百年,以前没有镰刀时用手拔,没有机器时靠肩扛,一家老小要忙上半个月才能收完一季稻。”队员指着远处古村的青砖黛瓦,“你们看那祠堂的壁画,画的就是祖辈们割稻、打谷的场景,这就是咱们代代相传的‘勤耕’本分。”古老的故事混着泥土的气息,让孩子们手中的稻穗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历史感。
图为队员丁语延教夏令营小朋友割水稻。林森浩 供图
“以前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知道要节约粮食。今天割完稻子,才真的明白‘辛苦’两个字怎么写。”夏令营的带队队员看着孩子们认真捡拾散落稻粒的样子,深有感触。突击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紧扣“活化传统农耕文化、链接现代科技文明”的核心理念,没有复杂的形式,只希望通过“握镰刀、听故事、学知识”的简单过程,让孩子们收获三重感悟:一是体会劳动的价值,让“珍惜粮食”从口号变成亲身感受;二是触摸科技的力量,明白“一粒好种子”背后的科研付出;三是传承文化的根脉,理解古村稻作历史里藏着的生活智慧。
图为工作人员与夏令营小朋友和突击队成员全体合影。林森浩 供图
这是突击队进驻江边村后开展的特色研学活动之一。作为绿韵古村焕新工程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从课堂到田间”的成长平台,更以“小切口”激活了乡村文化活力——当孩子们捧着亲手收割的稻穗,听着航天种子的故事,看着古村与稻田相映的风景时,“热爱劳动、崇尚科技、传承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在孩子心中扎根。(通讯员 彭铭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