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师者如光:刘权阳的教育守望之路

2025-08-06 21:32:37    来源:基层网    访问:    

在教育的田野上,刘权阳默默耕耘了29年,她的故事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之路。

用爱焐热每颗心灵

秋日的阳光透过涟源二小的窗户,落在刘权阳批改作业的红笔上。她忽然停笔,在作业本边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这是留给留守儿童小谭的。几年前,这个总是低着头的男孩刚转来时,课本上满是涂鸦,校服袖口磨得发亮。刘权阳记得第一次去家访,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看见小谭正踩着板凳给奶奶烧火,灶膛火光映着他皴裂的手背。

“孩子,你的字比老师小时候写得有力气。”她蹲在灶台边,指着作业本上歪斜的名字说。那个周末,她带着字帖和故事书再来时,发现墙上多了张歪歪扭扭的“作息表”。后来的日子里,每天早读课,小谭的座位旁总会有刘权阳温暖的身影;放学后,刘权阳办公室的灯光常为他多亮一个小时。半年后的班会课上,当小谭举起手朗读自己写的《奶奶的皱纹》时,台下响起的掌声让他第一次抬着头笑了。

这样的故事在刘权阳29年的教学生涯里不断上演。她曾在班会课上讲述李同学母亲用残缺的手绣出精美鞋垫的故事,让那个总是躲闪母亲的女孩,终于在母亲节那天,把亲手绘制的贺卡塞进母亲怀里。

让课堂扎根生活土壤

“大家摸摸这片叶子的纹路,像不像奶奶手上的血管?”春日的校园里,刘权阳带着学生观察樟树,指尖轻触叶片的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颊。这是她教《我的植物朋友》时的固定环节,孩子们总说:“刘老师的语文课会发芽。”

21363119987833101_75.jpg

(图为刘权阳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在她的语文课堂上,《一分钟》不是抽象的课文。她让学生闭眼感受秒针跳动,再分享自己因拖延错过班车的经历,当有个男孩红着脸说“我总让妈妈等我吃早饭”时,全班自发响起“明天我们一起准时到校”的约定;讲解《登鹳雀楼》时,她带着学生爬上教学楼顶,指着远处的丘陵说:“这就是‘千里目 ’,但得先站得高呀。”

这样的教学智慧,源于她案头那叠厚厚的听课笔记。每本笔记的封面上都写着“取经”二字,里面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红色标注着其他老师的精彩提问,蓝色记录着学生突然迸发的奇思妙想。有次听完年轻教师的课,她在笔记上画了棵枝繁叶茂的树,旁边写着:“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树种,别强求都开一样的花。”

把温暖传递成火炬

“廖老师,试试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七年前的珠梅中学,刘权阳看着愁眉不展的廖爱香,把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手册递过去。手册里夹着张泛黄的纸条,是她刚工作时,老教师写给她的:“教育不是命令,是陪着孩子慢慢走。”

如今在涟源二小,年轻教师梁思佳的办公桌上也有本这样的手册。去年准备阅读教学竞赛时,刘权阳陪着她磨课十几次,每次都用红笔圈出学生眼神发亮的时刻:“这里可以多停三十秒,让他们把惊喜说出来。” 当梁思佳站在领奖台上时,手里紧紧攥着刘权阳熬夜画出的板书设计图。

办公室的书柜里,整齐码放着刘权阳读过的教育著作,每本都夹着干枯的花瓣——那是学生们送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夹着片银杏叶,扉页写着“2020年11月,小谭捡的”;《正面管教》里压着朵康乃馨,是李同学母亲用残手折的。阳光穿过玻璃窗,在这些花瓣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从教29年,刘权阳的脚步从桥头河的田埂走到六亩塘的操场,不变的是她口袋里总装着的纸巾和创可贴——前者擦学生的眼泪,后者贴他们不小心蹭破的伤口。就像《娄底日报》报道里写的:“她的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了照亮学生的光。”

供稿 | 刘启响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