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大学“红帆先锋班”青年学子们踏上龙岩红色土地,在古田会议旧址感悟“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在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领悟“才溪乡调查”一心为民的核心精神;开展基层校友座谈会聆听成长故事;于紫金矿业工作一线见证科技报国的豪迈;20多个红色地标的思政大课,开启了一场“历史现场教学+青年实践体悟”的红色育人创新探索。
红色课堂:感悟“精神密码”
“红帆先锋班”青年学子们首站来到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红旗越过汀江”油画,生动再现了朱毛红军入闽的历史场景。展厅内的珍贵文物系统展现了闽西苏区“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程。这些实物史料构建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为研学提供了扎实的时空框架。
研学团队采用“先总后分”的学习模式,全景式了解闽西革命史,随后分专题深入考察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教学点,最后进行系统性总结。这种递进式的研学设计,让同学们在瞻仰革命文物时仿佛穿越时空,在实地走访中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七天的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系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更让“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成为激励大家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思想碰撞:星空下的精神对话
现场教学,触摸历史的温度。闽西的每一寸红土地都是天然的思政教室,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是生动的教科书。实践团创新教学形式,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动态的课堂,让红色教育真正“活”起来。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闽西的夜空下,福州大学“红帆先锋班”青年学子围坐一堂,演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交流讨论所感所悟……每晚的“星空夜话”成为消化历史养分的熔炉,“瞿秋白‘此地甚好’的从容,和松毛岭战士‘与阵地共存亡’的决绝,本质都是信仰的至高表达!”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慧慧的发言博得大家的掌声。
当《灯火里的中国》旋律响起,湖南师范大学医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睿感慨道“这次调研为我们搭建了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了闽西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朝夕相处的七天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不仅建立了深厚友谊,更在相互学习中见证了彼此的闪光点。”
创新演绎:用艺术活化“传家宝”的生命力
青年学子们用艺术活化“传家宝”的生命力。在才溪乡的实地调研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沉下去”获取第一手资料,更要“活起来”让成果深入人心。这一启示让同学们联想到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如何让红色历史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我们能不能用才溪调查的方法来讲思政课?”这是实践团行前就在思考的问题。来到闽西,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像当年毛泽东同志整理才溪乡数据那样,将调研所得分门别类:有的负责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有的整理田间地头拍摄的影像资料。随后,同学们将田间地头的所见所闻,转化为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思政课”。《红土地的诉说》用悠扬旋律唤醒红色记忆,《古田会议铸军魂》以明快节奏再现建军原则,《村口五棵英雄树》含泪讲述“一门五烈士”的壮烈事迹,《红帆启航》则发出新时代青年的铿锵誓言。演出结束时,不少观众还沉浸在剧情中不能自拔。
走进紫金:绿色发展读懂“两山理论”
大家来到紫金矿业,从地质博物馆的矿产资源展示到绿色矿山的生态修复,从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到“开发矿业、造福社会”的企业担当,“红帆先锋班”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坚定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信念与决心。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大量的地质矿产模型景观和矿物、岩石、矿石、化石标本成为鲜活教材。闪锌矿的金属光泽、水晶的透亮晶簇,三叶虫化石的清晰纹络,让"地球宝藏"变得触手可及。紫金矿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成一批国家级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矿山公园与工业旅游示范点,让绿色成为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离馆时,电子屏上“开发矿业 造福社会”八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队员们不由得放慢脚步。“
走进基层校友:岗位一线践行“青春誓言”
在龙岩上杭县基层校友座谈会上,十位校友代表的成长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红帆先锋班”打开了认识基层的新视野。
“心中有爱,点燃扎根基层的信仰之光;脚下有路,在乡村振兴中踏出坚实足迹;眼里有光,让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需要处。”校党委副书记王向阳在寄语中说到。这三句话,既是对校友们成长经验的精辟总结,也是对在场学子的殷切期望。
从闽西红土地到青春大课堂,“红帆先锋班”用七天时光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实践期间,团队足迹遍布20个红色教育基地,形成1本红色故事集、1套红色艺术思政课程、4份调研报告和10余篇学术论文。“这些革命遗址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学生们带走的不仅是红色记忆,更是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指导老师王宏鹏说。未来,福州大学“红帆先锋班”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通过打造“红帆课堂”“红帆宣讲”“红帆研学”等特色思政品牌,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构建校地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切实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邢凡凡 胡希菡 谌昱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