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版书镇,暑气裹挟着红色记忆与田园生机。为深挖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融合之道,安徽农业大学赴旌德县版书镇暑期实践团于7月1日奔赴此地,循着两日行程,解码红色基因,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以青春之姿书写实践答卷。
躬行拓新:体悟青春实践赋能乡村的朴素力量
蓝莓园里,团队成员在田垄旁与当地种植户深入访谈。管理人员汪志平详细介绍了蓝莓产业的主推品种和销售途径,“园子每年常规用工便有七八十人,到了蓝莓采摘旺季,还需雇佣更多工人帮忙采摘、分拣,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实实在在增加了大家的收入”。团队成员认识到“乡村振兴”的真谛是源于扎实的调研,成于具体的行动,是真真切切为农民开拓新路、创造更多可能;结合访谈信息和实地观察提出的“蓝莓采摘+红色研学”联动思路得到园主的肯定。青年不再是乡村发展的“旁观者”,而是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田野、寻求方案的“调研者”与“参与者”;更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主动传播者”与“积极创新者”。
图为团队成员与蓝莓园管理人员交谈。吴欣欣 供图
古今共脉:探寻红色信仰与千年技艺的精神共鸣
步入版书镇木活字非遗体验馆,陈年墨香与木质气息扑面而来。目光所及,承载千年智慧的乌木字粒排列整齐,篆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寸字模奏响“富强”“民主”“爱国”的时代强音,“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的几个遒劲大字尤为醒目。红色理想穿越烽火,在此与根植乡土的非遗交融。随后,团队成员亲手拓印了李绅的《悯农》。宣纸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清晰浮现,笔墨间仿佛能窥见千年前农人劳作的身影。体验之余,团队成员围绕“非遗如何活化”展开热议。大家认为,木活字印刷并非陈列在馆中的“老物件”,而是能与时代同频的“活载体”。正如馆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字模,让古老技艺成为传播主流价值的桥梁,这种“传统形式+当代内容”的结合,正是非遗焕发新生的关键。“非遗的活化不仅需要守护技艺本身,更要为其注入当代语境下的表达。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木活字才能从‘文化符号’变成‘情感纽带’,让更多人愿意走近它、传承它。”一位团队成员说道。
图为团队沉浸式体验木活字印刷。吴欣欣 供图
低语守护:承接代代相传的赤诚信仰之火
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探访革命先驱梅大栋、梅大梁的故居。梅家后人梅春平、梅旌俊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守的绝非冰冷的砖瓦,而是融入血脉的家族信仰与皖南大地炽热的红色根脉。团队成员按下录音笔,聆听守护者动情的讲述:梅大栋,这位皖南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于1925年秘密创办三都农民补习学校,他冒险向劳苦大众传播革命火种,点燃希望。1928年不幸被捕。年仅19岁的他,面对酷刑与死亡,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图为团队聆听梅春平老师讲解革命事迹。吴欣欣 供图
“作为烈士后代,我深感有责任将先辈的事迹和精神传承下去,让后人铭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这份精神力量也时刻鞭策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力求做到最好,不负先辈期望。”在与梅春平老师的交谈中,他这么说道。梅家后人拂去尘埃、保存遗物、讲述故事。他们的坚守,本身就是对红色精神最质朴有力的传承。年轻一代也应该接过守护与传承的接力棒,用属于时代的新形式讲好这些故事,让千千万万如梅家父子般坚守的信仰力量跨越时空,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
红程共谋:擘画整合资源激活乡村的发展蓝图
实践团队与版书镇为民服务中心主任围绕红色文旅发展深入座谈。谈及当地旅游资源禀赋,王主任表示:“版书镇既是‘红色热土’,也是‘生态宝库’,黄高峰作为‘皖南井冈’,不仅记录着胡明等革命先辈的游击斗争史,每年4月至5月漫山遍野的野生杜鹃更成了天然‘打卡地’;龙川的梅大栋故居、三都农民补习学校遗址,则见证了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这些红色印记与木活字印刷等非遗技艺交织,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文旅底色。”
据介绍,依托这些资源,版书镇红色旅游年接待量稳定在7000人次左右,直接带动野生黄精、高山茶叶等农特产品销售额年增15%,景区保洁、民宿服务等岗位为村民人均年增收近万元。但负责人也指出,当前红色景点呈“点状分布”,如黄高峰与龙川遗址相隔12公里,游客体验存在“碎片化”等问题,“资源没拧成‘一股绳’,影响力就难放大”。团队成员同样了解到,当地计划通过3年时间,投资建设红色研学基地,收购20余栋传统民房改造特色民宿,串联黄高峰、梅大栋故居等景点形成“一日游”动线;同步开发“红色故事剧本杀”“非遗体验工坊”等新业态,让游客在活字印刷中复刻革命标语,在田间采摘中聆听红色故事。“我们还在对接上海、杭州的旅行社,把黄高峰登山节与长三角研学市场绑定,让‘红色研学+生态康养’成为版书镇的金字招牌。”负责人眼中的期待,正是这座小镇文旅振兴的生动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与为民服务中心王主任展开座谈。吴欣欣 供图
知行合一: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王家庄的黄精基地里,团队成员与农户深入交流,从种植技术聊到市场销路,了解当地如何将“红色文旅”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乡村振兴的“融合”二字,说着简单,做起来要考量多少实际问题——游客会不会买账?产业能不能持续?但也正是在这种“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理解了基层工作者的不易,更懂得只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让知识真正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开展“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吴欣欣 供图
从“看乡村”到“懂乡村”,从“听故事”到“想传承”,在版书镇的两天,团队成员真正感受到了“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未来,团队成员将带着这份深刻的感悟,继续在土地上深耕——把红色故事讲得更生动,把产业思路落得更扎实,以青春之我挺膺担当,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通讯员 艾佳 汪玉玲 吴欣欣 李逸晨 王彬 潘蓉 邵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