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工融合破局,解锁中医传承新“密码”

2025-08-06 09:35:23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探寻中医药传承创新路径,7月27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岐黄红旅实践团奔赴枣庄市台儿庄贾继光儿科诊所,与当地知名老中医深度交流,以医工融合视角解锁中医传承新“密码”,助力传统医学现代化发展。

初悟脉诊:以指尖传承,锚定科技赋能起点

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围站于老中医身旁,亲身体验中医脉诊技艺。老中医三指轻搭成员腕间,借由脉象浮沉迟数,精准解读身体潜在讯息,将“司外揣内”千年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诊疗实践。这一过程,让成员们触摸到中医传承“根脉”——感受经验沉淀的诊断逻辑,领悟“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核心灵魂,为理解“科技赋能传承”筑牢传统根基。

图为老中医为成员演示脉诊。王明扬 供图

四诊仪对话:让中医诊断,从“经验”走向“可量化传承”

随后,成员向老中医展示学校研发的四诊仪。作为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科技赋能中医的成果,该设备突破传统,将“望闻问切”主观体征转化为客观量化数据,经标准化采集减少人为误差。老中医操作设备时,传统脉诊经验与数字化分析碰撞交融,既验证“舌诊、脉诊”科学性,更赋予中医诊断“标准语言”,推动其从“模糊传承”迈向“精准传递”,为基层诊疗提供可复用工具。

图为成员向老中医展示四诊仪。王明扬 供图

素灵AI解码:AI“唤醒”老医案,拓宽中医传承广度

交流中,老中医电脑里的素灵AI诊断系统引发实践团的关注。这套融合600余名老中医经验、135万份医案数据的系统,可秒级识别病症、定制诊疗方案,背后是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培育人才的“跨界力量”——以信息技术挖掘中医古籍、医案价值,让传统经验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老中医熟练运用系统的场景,展现中医行业“破局之举”:打破“经验依赖”,借数据可视化、智能辅助,让优质服务高效触达患者,拓宽传承与服务边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中医研讨中医智能化。王明扬 供图

深度访谈:科技赋能,为中医传承架起“创新桥梁”

围绕中医智能化,实践团与老中医展开深度对话。谈及四诊仪,老中医肯定其补基层经验短板的价值,也强调复杂病症需结合情境“综合研判”,揭示中医传承“不变之核”——以人为本、辨证论治是穿越千年的根基;而智能设备应用,是“应时而变”,借科技放大经验价值,推动广泛传承。

谈到年轻中医成长,“筑牢传统功底,善用智能工具”的建议,凸显医工融合育人意义。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懂古籍经典又通数字技术,能让“辨证论治”智慧借智能系统创新传承,使中医传承从“师徒相授”单一模式,迈向科技赋能的多元生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中医围绕中医智能化展开深度访谈。王明扬 供图

诊室坚守:科技赋能下,中医传承的“守正”与“拓新”

采访结束,老中医回归诊疗岗位,台儿庄贾继光儿科诊所里再次响起守护健康的日常节奏。这一幕,映照中医传承“永恒坚守”——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以传统为底色治病救人;而岐黄红旅实践团的三下乡实践,是“传承创新”的青春注脚。从四诊仪标准化探索,到AI系统应用、复合型人才培育,皆为让中医“辨证论治”精髓,在现代社会绽放更耀眼光芒,使千年岐黄之术守根脉、应时代。

图为老中医为患者诊疗。王明扬 供图

此次实践,是医工融合赋能中医传承的时代缩影。医学信息工程学院以“科技赋能”回应传承关切,助力中医在坚守核心中,借“数据化、智能化、人才复合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团带回的,是对“传统医学现代化传承”的思考与担当,他们将以青春热忱续传承脉络,凭科技力量拓创新天地,让中医药智慧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通讯员 王明扬 张子涵)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