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于7月28至30日走进甘肃民勤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在这片承载着治沙传奇与兴农梦想的土地上,师生通过深入田间、市场、馆场里开展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在兴新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中践行新时代新农人的使命担当,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助农兴农的青春乐章。
团队在收成镇蜜瓜基地合影
一、深入农村一线,探寻蜜瓜产业发展之道
7月28日,实践团深入民勤县收成镇,聚焦蜜瓜生长与产业开展实地调研。师生们走进蜜瓜大棚和瓜地,俯身查看藤蔓长势,细致询问种植户关于蜜瓜品种选育、生长周期调控、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问题。
团队在瓜地路边和瓜农合影
团队成员在瓜棚里听镇长讲解
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民情。这场调研让理论走出课本,让青春扎根田野,大家不仅摸清了蜜瓜产业的“生长密码”,更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中科技与产业融合的蓬勃力量,为后续精准助力民勤蜜瓜提质兴农提供了实践素材。
二、踏馆寻“蜜”:青春实践团在民勤蜜瓜馆的兴农调研
7月29日,在马馆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深入民勤蜜瓜馆展开研学。马馆长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详解民勤蜜瓜从沙荒试种到规模化种植的拓荒历程,而照片旁陈列的智能墒情监测仪、节水灌溉设备模型,与传统农具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了治沙与兴农背后,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的技术跨越,让同学们触摸到科技赋能下的奋斗脉络。
团队成员在蜜瓜馆听馆长讲解
听着蜜瓜产业从“糊口作物”到“富民支柱”的转型故事,同学们更真切理解了“红色沙海”中科技力量的当代实践:从沙漠土壤改良技术到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科技兴农”课,让青春力量与科技创新碰撞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火花。
三、走市场、访商户:实践团与商铺老板共话民勤蜜瓜兴农路
7月29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民勤蜜瓜市场,与商铺老板深入交流。老板们谈及,西州蜜居销量榜首,银蒂凭借独特果香成高端市场宠儿;价格按品相分1-1.5元/斤,节庆前3-5元间最畅销,日均走量可达200~500斤。
团队成员在蜜瓜市场访谈
队员们边记边追问:“运输损耗对定价影响大吗?”“年轻消费者更认哪种包装?”老板们掏出销货台账细讲,言语里满是对蜜瓜产业的盼头。交流中,实践团成员还向商户推广由团队编写的《AI惠农宣传科普册》,详细讲解AI在蜜瓜种植、销售等环节的应用,鼓励商户尝试数字化工具。
《AI惠农宣传科普册》
实践团同步在零散市场对民勤县城路边商贩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成员们手持设计好的问卷,耐心引导商贩填写,从蜜瓜进货渠道、销售周期,到消费者对甜度、包装、购买渠道的偏好,再到运输损耗、成本核算等细节,逐一沟通记录。遇到不理解的内容,队员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确保问卷数据真实可靠。
指导路边瓜商填问卷
这场调研,不只是信息收集,更是架起市场需求与产地种植的桥梁,还借AI科普册传递科技赋能理念,全方位挖掘民勤蜜瓜产业市场信息,助力学校实践育人与乡村产业发展双向赋能,为后续产业优化研究提供一手素材,以青春实践诠释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四、民勤记忆藏万象,青春探访续新章
7月30日,实践团走进乡村记忆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学习并拍摄劳动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视频。从农耕工具到治沙见证,从传统手艺到民俗印记,馆内展品串联起民勤人劳动史诗。这场以劳动为钥的参观,让历史温度与精神力量直抵人心,彰显劳动跨越时代的价值。
团队成员听讲解员讲解
调研旅程结束,学子们满载而归。手中的调研报告,是调研成果的凝练,而内心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此次实践的珍贵收获。
决心把调研中的所见所闻,从蜜瓜种植的科技亮点、市场销售的潜在需求,到商户与农户的真切期盼,都梳理成详实建议,递到产业发展规划者手中。同时,也要成为民勤蜜瓜的青春“代言人”,用亲身经历讲述沙漠蜜瓜的奋斗故事,展示民勤蜜瓜的香甜口感与背后的产业温度,让更多人知晓这份来自沙地的美味。
青春的步伐,正与助农事业同频共振。我们相信,这些行动汇聚起来,能让“民勤蜜瓜,走进千家万户”不再只是愿景,会化作一个个订单、一次次品尝,让民勤蜜瓜的甜,真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也让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在这片沙土地上持续扎根生长。
作者:甘肃农业大学 裴怀东、何景瑞、杨媛、段榕茜、卢海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