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的5名团队成员来到了武汉扬子江非遗文化园礼俗文化展厅感受中国喜庆文化。展区主要围绕人生中的几大重要时刻,呈现了糕点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礼俗与人的一生”展示 余青摄
红厅映喜 糕饼载礼俗千意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当然也有很多其他时刻是非常值得庆祝的。在这些喜庆之日,糕点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存在。”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踏入了礼俗文化展厅。展厅被众多展物映衬成通透的红色,一进门便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
‘ “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传统文化中的第一大礼,为抓周。新生儿父母以“任儿取物”的方式,预测孩子的前途和性情。古代摆放糕饼寓意着吃食丰盈、健康平安。开笔礼,俗称“破蒙”,在古代是由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糕饼承载着对学子美好的祝愿,期盼学业顺利、前程似锦。在婚礼上,花好月圆之时,大多采用喜饼寓意甜美团圆;长者60大寿时在寿宴上用寿桃状的糕点寄托长寿安康的祝福......我们按着一个人的人生时间线在展厅里依次见识到了在不同的人生时刻,糕饼不仅样式大不相同,其后承载的意义也是各有千秋。糕点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礼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团队参观凤冠霞帔 余青摄
抓周仪式 余青摄
讲解员为团队介绍拜寿礼仪 余青摄
少年研学 匠心传文化薪火
当今社会,人们没有像古人那样重视糕点承载的内涵寓意,更多地追求糕点的品质风味。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看见、了解、学习糕饼文化,扬子江文化基地还特地设立了体验课程项目,众多中小学研学团在这里进行访问和学习,在孩子们的内心培育了浓浓的传统食品特色,在自身体验中了解糕饼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在讲解员的闪闪发光的眼睛里,我们仿佛看见了孩子们学习糕饼制作时兴奋可爱的场景,更是看见了她对未来糕饼文化传承与发展无限的信心。
研学体验课程糕点制作室 胡雪盈摄
实践团队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
文字作者:余青; 图片拍摄者:余青 胡雪盈; 审核老师: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