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5年7月,“青绘乡图”成渝二课实践团的足迹已深入重庆众多村庄及社区。实践团围绕大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需求、态度要求等方面展开深入调研,全面、细致地了解乡村振兴对青年人才的殷切期待。
图 1实践团队与社区工作人员合照
夯实专业根基,将理论知识融于基层治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茅溪村干部深刻揭示了社区工作的复杂性。在村民看来,大学生最宝贵的品质远不止于热情的态度,“专业知识”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关键。无论是社保咨询、物业协调,还是应急处理,均需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支撑。黑石子社区工作人员亦强调,沟通能力与政策转化能力至关重要:“不光会背书,更要能用自己的话让居民听懂政策,核心是接地气。”
从“理想云端”到“脚下泥土”,青年需实践
如何褪去校园的理想色彩,真正融入乡土?四个村庄的干部们给出了相似答案:实践是唯一的桥梁。茅溪村干部直言:“不能太理想化,居民不一定都配合,多做相关实践计划。”水口社区一位拥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语重心长:“实践出真知。基层工作需摸爬滚打、虚心请教,多学多练多上手——别信‘多做多错’的消极话。”黑石子社区则点明核心:耐心、责任心与包容心是融入基层的“三件宝”。
图 2 实践团队采访黑石子社区工作人员
涵养责任初心,以实诚底色扎根中国大地
各村产业特色不同,对青年人才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以旅游和花木种植为支柱的方里村,对支教和专业技能培训双手欢迎:“辅导学生暑假作业、开展花木盆景技艺培训,我们非常需要!”水口村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大学生价值:既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补充,也是社区与居民间的情感纽带。他们特别看重农林专业学子的潜力:“农业是国家根基,掌握农业现代化就掌握主导权。农业高校学生深入基层,是知识实践化的关键一步。”水口村干部的期待道出了基层心声:“找准定位,甘当社会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通过实践找到所爱,方能不负所学。”
图 3 实践团队采访水口社区工作人员
当青春脚步叩响田野,唯有将专业知识扎根于乡土需求,以谦卑之心完成从“云端”到“泥土”的蜕变,方能在乡村振兴的宏图里刻下坚实的青春印记。这趟大学生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正为广袤乡野注入蓬勃的新生力量。(“青绘乡图”成渝二课实践团 李桢茹 张思涵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