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生根的 “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联系服务群众的 “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各项工作任务的不断加重,基层负担过重问题日益凸显,报表台账繁多、会议考核密集、责任压力层层加码等现象,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 “被事务性工作绑架” 的困境。在深入基层调研后深刻认识到,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 “减法”,而是一场关乎工作作风、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必须以务实举措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服务群众。
当前基层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报表大山” 压身。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报表要求层出不穷,部分报表存在内容重复、指标繁琐等问题,基层干部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数据统计、表格填报上,甚至出现 “白天忙报表,晚上忙实事” 的本末倒置现象。二是 “会议考核” 缠身。各类会议层层传导、应接不暇,有些会议内容空洞、形式大于实质;考核检查名目繁多,“痕迹管理” 异化为 “痕迹主义”,基层为迎检不得不耗费精力准备材料、完善台账,陷入 “材料政绩” 的怪圈。三是 “责任无限” 压肩。部分上级部门存在 “责任下压” 倾向,将本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基层,却未给予相应的资源支持和权限保障,导致基层干部 “小马拉大车”,面临 “问责多、激励少” 的困境。
追根溯源,基层负担过重的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一些上级部门缺乏对基层实际的深入了解,工作部署脱离实际,习惯于 “纸上谈兵”“发文了事”;政绩观出现偏差,将 “看得见的痕迹” 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工作的实际成效和群众的真实感受;治理体系不够完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协同不足,导致基层陷入 “多头管理” 的困境。
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于找准问题症结,打出 “组合拳”,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
在精简报表台账上做 “减法”。建立 “一张报表管到底” 机制,对各部门报表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取消重复报表、合并同类报表,明确报表填报标准和频次,避免 “多头报送”“重复报送”。推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建设统一的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让数据 “多跑路”、干部 “少跑腿”。县委政法委在平安建设工作中,已着手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部门数据资源,减少基层报表填报量达 40%,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沉到一线化解矛盾。
在规范会议考核上做 “优化”。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控制会议数量、时长和规模,提倡开短会、开管用的会,推行 “无会日”“无会周” 制度。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 “实绩导向” 的考核机制,减少 “痕迹性考核”,增加群众评价权重,将考核重点放在工作实效、群众满意度上。对各类检查评比进行 “瘦身”,实行 “多考合一”“综合督查”,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让基层干部从迎检压力中解脱出来。
在责任传导机制上做 “调整”。厘清县乡两级职责边界,建立 “责任清单” 制度,明确哪些责任必须由基层承担,哪些责任应由上级部门负责,坚决杜绝 “责任层层下压、资源层层上收” 的现象。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营造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基层的赋能支持,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技术支撑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基层有能力、有资源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
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建立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基层负担问题排查整治,对反弹回潮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问责,防止减负工作 “一阵风”。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从 “注重痕迹” 转向 “注重实效”,从 “向上看” 转向 “向下看”,真正把工作成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办实事。当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就能全身心投入到矛盾化解、平安建设、服务群众等核心工作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我们以持续深化基层减负为抓手,激励广大基层干部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吴堡县综治中心 刘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