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一支肩负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命的志愿服务队,远赴新疆塔城地区,开启了一场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的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在这片广袤土地上,身穿统一绿色短袖的警校学子们手持推普宣传资料,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深入基层一线,为推动地方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也为自己的警校生涯谱写下意义非凡的篇章。
庄严启程:国旗下的忠诚誓言
实践伊始,全体志愿者参加了塔城地区庄严的升旗仪式。清晨的阳光洒在国旗下,伴着雄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警校生们肃立注目,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志愿服务的坚定信念。这次升旗仪式不仅仅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与洗礼。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更是增进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桥梁。
教学实践:从课堂到田间地头的“语言播种”
此次志愿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当地群众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志愿者们根据牧区、商铺和社区的差异化需求,精心设计了分层分类、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案。他们从最基础的拼音、常用词汇入手,结合反诈宣传、政策解读等内容,将普通话教学与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结合。
在牧区毡房里,他们蹲坐在炕边,手把手教哈萨克族老人读“您好”“谢谢”,用简单的句子传递温暖;在集市商铺中,他们用方言夹杂普通话的方式,帮助商户掌握商品介绍和顾客沟通技巧;在社区广场上,他们组织互动游戏,通过“你画我猜”“词语接龙”等寓教于乐的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掌握拼音规则和常用词汇。
一位志愿者回忆道:“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联结者。当一位爷爷能用普通话说出‘我的孙子考上了大学’时,那份跨越语言的喜悦与信任,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比拟的真实成就。”
宣传与调研:跨越语言的“双向奔赴”
真正的挑战出现在入户宣传环节。深入家庭开展宣传,是对队员们沟通能力与耐心最大的考验。面对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存在的语言障碍,志愿者们迎难而上,创新运用肢体语言辅助、书写关键信息、播放事先录制的音频等方式,力求信息有效传达。在一次走访调查中,面对一位听力不佳的七旬老爷爷,队员们耐心地在纸上书写要点、反复播放音频。当老爷爷最终理解内容,展露笑容并竖起大拇指说“谢谢你们”时,队员们所有的疲惫都被欣慰取代。
除了宣传,志愿者们还深入开展了关于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研。他们走访牧区、商铺和社区,记录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习惯,并整理出一份详实的报告。调研中,一位哈族青年的话令他们印象深刻:“我会说一点普通话,但总怕说错。你们教得这么耐心,我以后一定多练习!”这样的反馈让志愿者们意识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任务,更是一场需要志愿者与群众共同书写的语言共学篇章——当教学者的热忱遇见学习者的坚持,当标准语汇入生活场景,这场跨越语言屏障的双向奔赴,正在让"推普"二字焕发出更温暖的生命力。
收获与展望:青春在服务中闪光
一周的志愿服务转瞬即逝。回望这段经历,警校生们收获的不仅是当地群众的认可,更是一次深刻的实践教育。他们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在于连接人心,而作为未来的人民警察,更需在服务中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初心。
离别时,塔城的晨风依旧清爽,而志愿者们的绿色短袖已被汗水浸染。但他们知道,自己种下的普通话种子,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段塔城之夏,将成为他们警校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也将激励他们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的从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