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头,新化县琅塘星志愿者挥汗如雨——7月24日11时,辽远村村民刘辉华家杂屋前,十五名志愿者接力传递瓦片、拆卸房梁。这场义务劳动的背后,是黄公院组村民无偿拆除房屋、让地修路的动人篇章,更是一条凝聚干群共识的“连心路”破土而生。
绕行之痛:一院两路,却需“兜圈”十年
黄公院组虽前有路、后有道,但贯通院落的唯一通道仅是一条1.2米宽的人行小径。村民从院前到院后需绕行大圈,生产生活极为不便。2024年,村两委借移民项目契机,决心打通院落“中梗阻”,修建一条3.5米宽的通车公路。然而,现实难题接踵而至:项目资金无拆迁补偿预算,而修路需拆除四户房屋杂屋。资金缺、拆房难,成了横亘在惠民工程前的“拦路石”。
破局之难:零补偿拆房,以心换心解心结
面对零补偿的硬约束,村支书刘小圳带领两委成员逐户恳谈,用诚意叩开村民心门。首户攻坚:入口处刘如芝老人起初提出万元补偿诉求。村干部辗转联系其两个儿子,反复阐明道路惠及全院的远景。最终,老人被真情打动,无偿让出10多米宅基地,房屋应声而倒。次户破冰:刘辉华家杂屋拆除时,其母一度犹豫。村干部多次登门沟通,刘辉华率先表态支持,并动员家人:“路通了,全村都受益!”心结既解,志愿者队伍随即开赴现场协助拆屋。 误会消弭:施工至刘改清家门口时,因未提前说明引发不快。村干部立即上门致歉,详细解释路线规划,终获谅解。“只要一碗水端平,村民们心里就亮堂。”院落组长刘文光感慨道。三户接力:当道路延伸至院落核心区,刘湘丰、刘友龙、刘一丰三户村民当即全力支持。刘湘丰主动拆除10余米长的杂屋,刘友龙无偿让出5米长、2米余宽的杂屋地基,刘一丰泽献出10余米长的菜园,三户以实实在在的奉献,诠释了“舍小利成大义”的乡村共同体精神。
共建之力:红马甲汇聚,志愿热血筑通途
7月24日,针对刘辉华杂屋拆除及后续工程,村支两委发出义务出工倡议。“没有资金,我们有双手!”十五名志愿者,顶着酷暑投入拆房施工。递瓦、搬木、清墟……红马甲的身影在尘土中穿梭,仅用一天半便完成杂屋清理,为路基拓宽扫清障碍。这支由党员、村民组成的志愿队,用汗水诠释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担当。 如今,黄公院组路基已然成形,硬化工程进入倒计时。这条曾让五户村民割舍私利的道路,即将成为连接龙峰村、柘溪村的村级要道,彻底终结院落“绕行时代”。它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串联起村民共建共享的凝聚力。“路通那一刻,咱们院就活起来了!”参与拆房的志愿者刘爱辉望着初具规模的路基,满脸期待。
供稿 | 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