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围绕“两高四着力 青年勇担当”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探寻社火文化传承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许昌学院“燃乡魂—深耕社火传承路,赋能霍庄振兴章”实践队于6月28日至30日赴河南省霍庄村,以入户访谈、实地调研、新媒体传播、基层服务等多维形式,深度挖掘社火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民俗与现代发展的融合之道。此次实践聚焦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两大主题,通过青年视角与行动,为乡土文明注入新活力。
入户探访手工艺,触摸社火文化温度
6月28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深入霍庄村村民家中,探访社火道具制作技艺。在村民院落里,手艺人向队员们展示了竹条选材、骨架扎制、彩纸糊制等传统工序,竹条需选取柔韧度适中的品种,骨架扎制讲究对称与稳固,彩纸纹样则蕴含祈福纳祥的寓意。队员们围坐观摩,就工艺难点与文化符号展开交流。“糊制彩纸时,湿度控制是关键,太湿易破损,太干则难定型。”一位从事社火道具制作30余年的村民分享道。通过入户访谈与实地观摩的模式,实践队不仅记录下技艺流程,更触摸到民俗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温度。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社火道具制作流程 车铖涛供图
小镇调研解码发展脉络,直播破圈传播文化魅力
次日,实践队走进霍庄社火小镇,系统梳理其以社火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脉络。队长结合小镇规划图介绍,霍庄依托社火资源,打造集道具制作工坊、民俗展馆、体验剧场于一体的文旅业态,形成“文化展示—技艺传承—旅游消费”的闭环。随后,团队开展了一场新媒体直播,采访社火艺人、村民,展示道具制作细节与小镇风貌。直播吸引超2000人次观看,网友留言“原来社火文化这么有趣”“希望传统手艺能一直传下去”,有效扩大文化传播半径。
图为实践队长向队员介绍社火小镇 朱森供图
快递驿站志愿服务,赋能小镇现代转型
调研之余,实践队主动投身基层服务。队员们来到霍庄社火小镇快递驿站,协助处理堆积的电商包裹。面对日均几百余件的分拣压力,队员们分组协作,核对信息、打包货物、引导居民取件,高效完成分拣工作。一位老年村民感慨:“孩子们帮忙后,取快递快多了!”通过志愿服务,实践队不仅缓解驿站压力,更直观感受小镇电商产业与文旅经济的联动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协助快递站工作 张冰帆供图
问卷走访量化民情,数据支撑非遗保护
实践队以“霍庄社火电商发展指数调查”为主题,开展入户问卷走访。团队设计本土化问卷,涵盖村民对社火文化的认知度、参与意愿及发展建议等维度。走访覆盖136户家庭,结果显示:超80%村民支持社火技艺传承,但60%担忧年轻人不愿学艺导致传承断层。数据为后续非遗保护方案提供了真实依据。此外,团队专程访谈了三代守艺的明星传承人。该传承人创新“文旅演艺+技艺培训”模式,带动全村增收,其“从田间玩把式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成为活态传承典范。
档案留存文化记忆,数字化护航非遗未来
为夯实文化根基,实践队启动“社火文化口述史档案”建设。队员们通过录音、文字记录与照片拍摄,系统整理老艺人的技艺特色、从艺经历及传承贡献。一位75岁老艺人讲述:“以前做道具是糊口手艺,现在成了文化遗产,得好好传给下一代。”档案整理填补了霍庄社火口述史空白,为文创开发与数字化保护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整理老艺人档案 朱森供图
青年行动激活传统,多维实践勾勒振兴图景
从手工艺探访到小镇调研,从志愿服务到问卷走访,许昌学院“燃乡魂”实践队在霍庄绘就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队员化皓琳指出,团队的工作不仅限于记录传统,更致力于通过创意手段推动其活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实践期间,团队直播数据持续攀升,问卷成果为当地文旅规划提供参考,档案建设获村委会高度认可。未来,实践队计划依托调研数据设计文创产品,并通过新媒体矩阵持续推广,推动霍庄社火“走出去”。
此次实践充分彰显青年力量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双重价值:既以专业视角挖掘文化内核,又以创新手段拓展传承路径。许昌学院商学院“燃乡魂”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使命,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写下新时代注脚。
指导老师:常会强
文:化皓琳、傅圣龙、李东耕 图:朱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