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围绕“两高四着力 青年勇担当”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月26日至27日,许昌学院“燃乡魂—深耕社火传承路,赋能霍庄振兴章”实践队在河南省许昌市霍庄村开展为期两天的非遗文化体验与电商助农实践活动,通过深度参与社火道具制作、文创设计开发及电商平台优化,以青春力量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为了深度体验非遗技艺的温度,实践队首日走进霍庄村的社火工坊,在年轻社火非遗传承人霍云龙的指导下,系统学习舞狮头制作技艺。霍云龙师傅从选材、扎架、裱糊到彩绘的关键工序娓娓道来,展示了这一传承百年的精妙工艺。队员们围坐桌前,手持竹篾细细扎制狮头骨架,用绸缎仔细裱糊狮面,指尖流淌的不仅是汗水,更是对传统匠心的敬畏。实践队员在体验后感慨:“只有亲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社火道具不仅是表演工具,更是霍庄人世代情感的载体。”
图为实践队员在霍云龙指导下学习扎制舞狮头框架 张冰帆供图
随后,怀着凝聚社会支持、传递霍庄故事的愿景,实践队在村支部书记霍军政的陪同下接受了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的专题采访。队长向记者介绍了团队的核心目标:通过调研霍庄社火文化现状,探索非遗技艺与现代市场的对接路径。队员结合前期走访成果,详细阐述了将电商直播、文创产品融入社火产业的设想。采访中,队员们一致表示,期望通过媒体传播,使更多人认识到霍庄社火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进而吸引年轻一代回流非遗领域。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电视台记者介绍实践活动 车铖涛供图
实践队还探访社火服饰制作工坊,聚焦“登云履”这一经典行头的制作过程。工匠师傅们演示了从打袼褙、纳鞋底到刺绣装饰的全流程,讲解平步青云的吉祥寓意。队员在师傅指导下,尝试用麻绳纳制千层底,手掌被粗绳磨得发红却仍专注练习。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实则需要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传统手艺所要求的耐心与执着精神令人深感震撼。这一体验为团队后续开发文化衍生品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与创作灵感。
次日清晨,实践队在霍庄社火文化展馆开展“非遗道具试戴体验”活动。队员依次试戴南方狮头、秧歌饰品、戏剧凤冠及武将盔头:威武的狮头随头部摆动而灵动闪烁,色彩斑斓的秧歌流苏随步伐摇曳生姿,精美的戏剧饰品令佩戴者仿佛置身戏台。每一次试戴都伴随文化讲解——南方狮头蕴含岭南文化的刚劲,秧歌饰品彰显北方民俗的喜庆,戏剧盔头诉说着古老戏本的传奇。队员在试戴武将盔头后表示:“头盔的重量与装饰细节,让我直观感受到社火表演者代代相传的坚韧与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试戴戏剧凤冠 车铖涛供图
上午,文创设计小组在工作室开启创意碰撞。队员们以社火元素为灵感,将狮头的威武神韵、秧歌的欢快节奏转化为文具、饰品的图案设计。他们简化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审美,讨论如何让文化符号活在日用品中。“我们希望设计出的笔记本封面、手机壳等产品,能让年轻人日常使用时,自然接触并喜爱上传统文化。”组长王欢欣展示初稿时,团队成员围绕色彩搭配、实用性与文化符号的平衡展开热烈讨论,为后续产品开发打下基础。
怀着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的使命,下午实践队转战霍庄电商中心,为村民网店运营提供专业支持。队员们分组优化商品信息:针对描述模糊的社火道具,重新撰写生动准确的文案;对图片质量不佳的产品,利用摄影技巧提升视觉效果;协助村民整理订单数据,分析客户反馈。村民霍大姐感激地说:“孩子们帮忙规范了网店页面,还教我们如何用短视频吸引流量,这对我们扩大销路太有帮助了!”通过梳理商品分类、完善物流信息等细节,实践队为霍庄社火产品打开线上市场迈出关键一步。
图为实践队员梳理商品信息 车铖涛供图
两天的实践中,燃乡魂实践队从旁观者蜕变为参与者与赋能者。他们用双手触摸非遗脉搏,用创意链接传统与现代,用电商思维激活产业潜力。队长在总结中强调,团队既完成了对霍庄社火文化厚度的记录,又探索出两条创新路径:一是以青年设计为媒介让非遗技艺走进都市生活,二是通过电商渠道为乡村手艺开辟经济赋能的新空间。村支部书记霍军政对实践队的成果高度肯定:“大学生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为霍庄振兴注入了宝贵动能。”
此次实践是许昌学院商学院深化“三下乡”活动的缩影。通过“文化体验+产业赋能”双轨模式,实践队既传承了匠心精神,又探索了非遗技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霍庄社火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动更多青年力量加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浪潮,让霍庄的“燃乡魂”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指导老师:常会强
文:李莉、王欢欣、王奕涵 图:车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