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安信工“农商科创”实践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25-07-24 08:10:3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亲身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进展,并以创新科技加速乡村发展步伐,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杰出青年典范,2025年7月11日至7月25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农商科创”实践团在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学工主管冷自永、专任教师张云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菁的带领下,走进淮北市濉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赋能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探寻非遗,触摸文化根脉

7月14日,实践团开启了非遗文化探寻之旅。成员们走进淮北市濉溪县德兴银楼,在老德兴手工银器第四代传承人刘飞的讲解下,了解到银饰所蕴含的美好寓意,随后亲身体验了银饰锻打的复杂技艺,从称料、熔银到锻打、抛光,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与不易。参与此项活动,不仅让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传统银饰技艺,更在实践中懂得了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匠心,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图为刘飞讲解银饰寓意)

7月15日,实践团来到榕宝阁,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拓印技艺的起源、种类及文化寓意。从东汉时期的“古代复印机”到如今的非遗传承,成员们在体验“上纸、喷水、按压、上墨”四大步骤的过程中,感受拓印技艺连接古今的文化魅力。通过此次体验,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拓印技艺作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价值,明白传承这一技艺对于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榕宝阁)

7月16日当天,实践团走进淮北民俗泥塑艺术馆,沉浸式感受被誉为“指尖上的农耕史诗”的淮北泥塑艺术。在代表性传承人李建东的展示下,成员们了解了泥塑制作从取土、晒土到塑形、烧制的全过程,并分组体验创作,体会“以形传神,以土载情”的精髓。这次活动让成员们深入理解泥塑艺术与农耕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其作为民俗文化载体的独特意义,激发了传承和发扬这种民间艺术的热情。

(图为泥塑馆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前往濉溪县酿酒遗址博物馆,探寻酿酒历史。馆内从战国至今的酿酒历史呈现、明清至近代的酿酒作坊遗迹等,让成员们清晰了解当地酿酒业的发展脉络,在古法酿酒体验区直观感受酿酒工艺的传承与演变。此次探寻,使成员们知晓了酿酒技艺是当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价值,也让大家更加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团参观濉溪县酿酒遗址博物馆)

同日下午6点,实践团走进淮北石板街开展走访问卷活动。通过与非遗店铺负责人、街区老人交流,聚焦剪纸、泥塑、拓印等项目,记录非遗传承的细节,探寻非遗文化传承脉络,为助力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积累素材。该活动不仅让大家意识到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也激发实践团成员运用专业知识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从而增强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调查问卷)

红色铸魂点燃信念之光

7月18日上午10点,实践团赴四铺镇洪南村桥洞开展文艺汇演。专业表演者带来的传统戏曲、锣鼓表演、拉丁舞等节目,赢得村民们的阵阵掌声;实践团成员们的舞蹈表演融合现代流行与本土元素,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此次汇演以艺术为纽带,搭建了青年学子与乡村群众心连心的桥梁。既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让成员们在与村民的互动中,增强了服务基层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活力与风采。

(图为专业表演者表演场景)

(图为村民们与实践团成员和表演者合影)

7月19日,实践团走进中共濉溪支部陈列馆,在泛黄的老照片、承载故事的文物中,聆听革命先辈在淮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群众抗日等英勇事迹,感悟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此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中共濉溪支部陈列馆,不仅让实践团成员重温革命历史,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同时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凝聚奋进力量注入新的动力。未来,相信实践团成员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红色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传承红色血脉,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中共濉溪支部陈列馆)

7月20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濉溪县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活动。通过播放少儿编程、科技助农、濉溪县文化遗址相关视频并开展互动问答,拓宽孩子们的视野;随后指导孩子们进行漆扇制作,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该活动不仅为孩子们送去了知识和欢乐,也让实践团成员们体会到了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乐趣与价值,增强了大家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孩子们制作漆扇)

智能赋能,催丰乡村沃土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走进濉溪小麦文化博物馆,系统研学农器耕具、民间艺术、生产储存智慧及农耕名人故事。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到现代的收割机,成员们全方位触摸淮北地区农耕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深刻认识到农耕文明传承的意义。此次研学,让成员们了解到农耕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传承和发扬农耕文明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大家运用专业知识助力农业发展提供了思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濉溪小麦博物馆)

深化合作,共促协同发展

7月25日,实践团前往淮北市德兴银楼实践基地开展回访调研,并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双方围绕“传统银艺数字化转型”“青年创新创业赋能”等主题展开座谈,签署实践基地协议书,达成“资源共享、双向赋能”的共识,为校地协同育人及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校地双方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图为进行挂牌仪式)

在这段充实的实践历程中,“农商科创”实践团成员们不畏炎热,深入淮北多地,在探寻非遗、传承红色、科技助农及深化合作中,增强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帮助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对于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而言,实践团成员为其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对于乡村振兴来说,通过科技助农等举措,为乡村发展提供帮助;同时通过加强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和智力支持。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文/马悦彤 图/储婉玉 核/冷自永、汪菁 审/潘经健)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