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湖泉中学的教学楼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抱着教案本穿梭在走廊间,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对每一堂课的极致用心;他站在教室门口,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个学生,目光里盛满了对教育的赤诚热爱。这个人,就是刘立权——1996年从娄底师范毕业,用匠心耕耘教坛、以真情浇灌桃李的乡村教师。
三尺讲台展芳华:用匠心雕琢每一堂课
“当老师,就得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这是刘立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教以来,他始终以“治学严谨、教学精湛” 为准则,将每一堂课都当作艺术品来打磨。课前,他查阅十数种教辅资料,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分层教学方案;课堂上,他化身 “引导者”,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让道德与法治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思辨与活力的思想碰撞。为了让抽象概念具体化,他常把生活案例、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用“校园防疫中的责任担当”讲透公民义务,用“家乡产业升级中的法治保障”解析社会发展,让学生在“接地气”的课堂中学会用理论观察世界。
课后的他更像是不知疲倦的“摆渡人”。培优补弱教室里,他为学困生量身定制辅导计划,从基础概念到解题思路,一遍遍地耐心讲解;办公室里,他摊开学生作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易错点,甚至自编分层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学生们说:“刘老师的课堂像磁石一样吸引人,就连最难的知识点,他都能讲得像故事一样有趣。”
育人无声见真情:用爱织就成长守护网
作为班主任,刘立权的目光从不止于课堂。晨曦中,他带领学生清扫校园,用行动诠释劳动之美;烈日下,他在操场边守护课间活动,用目光织就安全防护网;暮色里,他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为孩子送去学习用品和暖心关怀。在防溺水工作中,他创新 “家校联动” 机制,绘制辖区水域分布图,每周通过短视频开展安全教育;疫情防控期间,他化身 “主播”,为居家学生录制心理疏导微课,用温情驱散焦虑。
他所带班级有个特殊的 “成长银行”—— 学生每一次进步都会被记录为 “积分”,可兑换图书、实验器材等奖励。在他的班里,没有 “后进生”,只有 “潜力股”:曾经厌学的小宇在他的鼓励下成为科学实验达人,父母离异的小萌在他的陪伴中重拾笑容…… 一届届学生毕业了,却总记得那个会在作业本里夹励志便签、会在毕业季给每人手写贺卡的 “刘爸爸”。家长们感慨:“把孩子交给刘老师,我们放心!”
深耕细作育新苗:用传承点亮教育星火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刘立权深知,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火种”。作为教研骨干,他主动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用“传帮带”机制点亮教育星火。青年教师邓琳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前,刘老师陪着她磨课到深夜,从板书设计到课堂用语,逐字逐句推敲;谭月老师难忘,自己的作业设计获奖背后,是刘老师带着她查阅数十篇文献、修改七版方案的坚持。
在他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们快速成长:邓琳的课例获市级一等奖,谭月成为“优秀班主任”,梁英、李巧巧等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而他自己,也在教研之路上不断攀登。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主持的作业设计《倍的认识》获市级二等奖,还多次被评为“教师培训先进工作者”。同事们说:“刘老师就像一台永动机,不仅自己发光,还照亮了身边人。”
岁月如歌守初心:用坚守诠释教育信仰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从意气风发到两鬓微霜,刘立权在乡村教坛已坚守三十载。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首届学生毕业时的合影,照片背后写着:“师恩似海,难忘初心”。这些年,他婉拒了多次调往城区的机会,选择留在湖泉中学:“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2024年,他获评涟源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用认真书写师者担当,用创新激活课堂活力,用爱心编织成长摇篮。他是深耕乡村的‘孺子牛’,更是点亮希望的‘燃灯者’。” 而他却说:“我只是做了每个老师都会做的事。”
如今,当清晨的铃声响起,刘立权又一次站在讲台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胸前的党徽上,也照亮了黑板上的板书——那是他为这堂课写下的结语:“愿以吾辈之微光,聚乡村教育之星河。”这,正是一位乡村教师最朴素的誓言,也是最动人的坚守。
作者 | 邱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