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教育、焕活本土文化新动力,2025年7月12日至21日,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教育学院“希望田野联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开展为期十天的“人工智能+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在田野课堂与乡土现场中,团队用行动绘制了一份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一、AI调研:直击乡村教育数字化症结
实践团队围绕乡村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应用与需求开展系统调研,发放有效问卷61份,访谈一线教师10人、学校管理者2人、区电化教育中心负责人1人。调研涵盖教学设备利用率、教师培训情况、课程融入度等指标,形成一万余字调研报告,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包括增加实操培训频次、优化AI课程内容等。
二、支教课堂:多元课程与成果绽放并行
在黄官镇中心小学,实践团开展心理健康、AI科普、自然拼读等特色课程,共开设课堂40余节,覆盖100余名学生。7月21日文艺汇演上,《ABC字母歌》《茉莉花》等节目精彩呈现,孩子们自信展示所学,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三、墙绘添彩:艺术成为文明新载体
团队在镇政府食堂创作融合藤编元素的“节约粮食”主题墙绘,在桂花村村口绘制“稻浪生态图”,总面积约20平方米。墙绘完成后,成为当地宣传文明生活方式与美化环境的重要窗口。
四、非遗解码: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播
团队走访竹编作坊和黄酒工坊,拍摄并记录竹编“穿引工序”、黄酒“三蒸三晒”等传统技艺的完整流程,形成12条短视频与21篇图文推送,在网络平台累计播放超过5万次。这些资料为后续建立线上非遗资料库提供了基础素材。
结语
本次实践活动以“人工智能+非遗传承”为切入点,围绕教育调研、特色课堂、乡村美化、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播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了涵盖调研报告、课程资源、艺术作品、数字化档案在内的系列成果,为乡村教育数字化推进与本土文化活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与素材。后续,团队将继续完善非遗线上展厅建设,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落地,探索建立常态化的科技教育支持机制,促进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在秦巴山区的融合发展。(作者:钟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