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漆”染非遗之美,“扇”出支教之趣 ——南昌大学“萤火引航”团队赴佛坪县开展三下乡实践

2025-07-09 15:09:07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月8日,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萤火引航”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开展“非遗漆扇”课程,通过系统讲解与实践教学,让当地儿童深入了解漆扇文化,掌握基础制作工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漆扇以天然漆料为核心装饰材质,凭借独特的原料特性与精湛的髹饰工艺闻名于世。其扇面既保留夏日纳凉的实用功能,又蕴含着历代工匠的审美智慧与文化符号,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萤火引航”实践队将漆扇课程引入佛坪县,希望让基层儿童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在体验中建立对传统工艺的认知与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吴比惠介绍漆扇 魏甲浩 摄

课程伊始,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漆扇历史渊源。在讲解古代文人以漆扇相赠的典故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纷纷举手提问,围绕漆扇的装饰内容、实用功能等展开探讨。队员们以严谨而不失生动的语言进行解答。孩子们在队员们的讲解下,了解到漆扇的悠久历史和漆扇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制作环节中,配色步骤成为首个焦点。实践队员们将孩子们进行分组制作。每一组的小朋友围着各色颜料和水桶席地而坐,眼中满是期待,渴望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独特漆扇。小朋友们听从指挥,按顺序进行漆扇的制作。他们挑选出自己喜欢的颜料,小心翼翼地将其滴入水桶,像对待珍宝一样慢慢地用吸管将其搅拌开。终于进入到染色环节,孩子们手持扇骨,眼神专注地盯着水面,尝试着将扇面旋转着浸入水中使其染色均匀。有的孩子因初次操作,力度把控不当,溅起的水花落在衣袖上,他们却毫不在意,反而被这意外的小插曲逗得咯咯直笑,笑容天真烂漫;另有一些孩子因过于着急,扇面着色较浅,脸上露出些许失落。实践队员立刻走到他们身边,拿起一把扇骨,亲自示范“旋转如棒棒糖”的动作要领,随后握住小朋友的小手,一步步引导他完成操作。当色彩在扇面自然晕染开来,呈现出美丽的纹路时,小孩子们的眼睛瞬间瞪得圆圆的,脸上写满了惊喜,周围的孩子们也都发出阵阵赞叹,教室里不时响起对“彩虹”“晚霞”等色彩形态的讨论,空气中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图为孩子们进行颜料配色过程 魏甲浩 摄

等待晾干的间隙,孩子们舍不得放下自己的作品,纷纷将漆扇小心翼翼地拿在手中,相互交流着各自扇面上的图案和色彩。不管是失误还是成功,他们看着自己的动手成果,眼睛里满是开心与满足。

图为实践队员吴比惠和小朋友们的漆扇成果展示 魏甲浩 摄

课程结束时,孩子们手持未完全晾干的漆扇,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和老师合影。有的孩子将扇子高高举过头顶,仿佛在展示一件稀世珍宝;有的则轻轻把扇子贴在脸颊上,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实践队员们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同样充满成就感。他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技艺传授,更在于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员和小朋友们举漆扇合影 魏甲浩 摄

此次非遗漆扇课程的开展,不仅让佛坪县的孩子们掌握了漆扇制作的基础工艺,更是让孩子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制作漆扇的趣味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播下种子。南昌大学“萤火引航”实践队表示,将持续探索“非遗+实践”的有效模式,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陈祺 钟治麟)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