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2025年7月3日,苏州城市学院“风禾尽起,数治乡村”调研团队深入昆山市玉山镇新乐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积分制治理数字化转型”主题,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村民积分治理参与度的量化数据,与村民的深度访谈,分析数字技术如何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积分超市——小积分兑出大民生
团队成员走进新乐村积分超市,货架上整齐陈列的米面粮油,并排标注着“人民币价格”与“积分兑换值”,一瓶洗发水标价28元/50分,一袋大米标注68元/90分。超市管理员李师傅指着墙上的兑换流程图介绍:“我们村民通过垃圾分类、参与村务服务能赚积分,在这儿直接当钱花!”
问卷度量——积分制的治理启示
“您希望积分能兑换哪些服务?”“积分制实施后村里有什么改变?是否能激发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带着问卷,团队成员走访了新乐村百余户家庭,倾听民声,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了积分制实施后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并反映出了新乐村的真实问题和积分制度需要改进的地方。
智慧平台——算法效率与人情温度
在新乐村数字治理中心,团队成员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技术验证。系统上传河道垃圾清理照片时,3秒内就完成了AI识别并自动赋分。切换到“邻里调解”模块时,平台却陷入沉默:调解过程的文字记录无法直接触发自动判分,最终需专员手动复核。这场实验揭示出数字治理的辩证法则:算法效率与人文温度,如积分制度治理的两翼,缺一不可。
团队指导老师王倩针对本次社会实践强调:“现如今,乡村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要以人为本。数字积分制是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表现,技术下乡服务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学生了解这种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提高数字素养,在未来学习中有意识提升自身的数字能力。”最后,她鼓励团队成员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实践报告或创新创业项目,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队指导老师许梦醒指出:“本次活动是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学生们不仅观察记录了乡村治理现状,更通过实地调研成为数字赋能理念的践行者。在新乐村,他们用技术搭建积分平台,用问卷收集民生数据,用访谈挖掘治理需求,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数字积分系统的雏形和与村民的深度互动,正是‘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见证。希望同学们深化调研成果,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具操作性的青春方案。”
此次新乐村实践让团队成员们也深刻体会到“小积分”背后是乡村治理的大智慧,看到老人用垃圾分类赚的积分兑换到大米时的笑容,目睹系统快速识别行为并赋分的高效,真切感受到了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结合的生命力。本次实践不仅为新乐村积分制的优化提供了数据帮助,更探索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可行路径。团队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调研分析,既验证了积分制在激发村民参与度、提升治理效能上的积极作用,也希望为其他地区的数字化治理提供有益借鉴。(通讯员:张琪蕊、徐馨怡)